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梭罗曾用三把椅子的用途来描述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生活:"我的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用三把。"一百多年以后,无论你在哪儿隐居,想和多少人交往,你的客厅里都不用摆那么多的椅子了,互联网为你搭好了一个巨大的会客广场。所以当你随便说点什么,立刻有人喊着"沙发"、"板凳"、  相似文献   

2.
<正>“让孩子学会应对挫折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利益观,有一定的承压能力,能够经风历雨,做情绪的主人。”23把椅子,24名初中生,抢椅子游戏开始了。随着一声“停”,23名学生找到了椅子,现场唯一没有找到椅子的学生无可奈何地站到圆圈中间。“这位轮空的同学,你想给谁一个爱的抱抱?”在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没有抢到椅子的学生拥抱了一个同学,被拥抱的同学对他送上一句祝福。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6-86
这是把魅力十足的椅子,名字就叫做“她”(HER)。看,你的背可以完美地倚靠着“她”,如果赤身裸体的话,效果会更好。当然有“她”,自然也会有“他”(HIM)。这两种椅子是意大利设计师FabioNovembre的作品,售价为267欧元,约合人民币2670元。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它位于新华社新闻大厦6楼东南角,是穆青离休后选中的地方。东面和南面有3个大窗户,最富裕的是阳光。靠南的窗下是一张旧桌子,两边只能各放下一张椅子。穆青面西而坐,背后的窗台上摆满书籍、刊物和应急处理的材料。阳光灿烂中我们坐在他对面听他讲自己的故  相似文献   

5.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  相似文献   

6.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样的区别?大致有三点:一、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对缝更严等等。但是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他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的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  相似文献   

7.
正他把许多恶毒的计策,摊到桌面上来。他把你对他的疑点,抢先说破,使你自觉心地龌龊,对他不起。他把事件的最坏可能一一预告,反倒让你觉得万无一失。人们常常有一种善良的错觉,以为只有隐瞒才是欺骗。殊不知最高明的骗术,正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伪坦率是一种更高水准的虚伪,它利用的是一种人们对坦率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双亲准备把马克思培养成为一个科学家.在十七岁以前,他在特利尔让中学,后来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哲学和历史.马克思在二十三岁时从大学毕业,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本打算在波恩大学执教,但是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当时,有好些进步的教授被排斥于普鲁士各大学的讲坛之外,于是马克思便放弃了在大学执教的念头.因为有这样一个波折,年青的马克思便成了新闻工作者.他置身于生活的激流中.就必须研究人民生活中的问题,而当代科学界的人们却被高墙厚壁阻隔不能接近这些问题.新闻工作指引马克思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生和报刊结有不解之缘。他大学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担任《莱茵报》的撰稿人。从此,当记者,作编辑,办报纸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正式职业。在近半个世纪的战斗岁月中,他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过的报刊有十几家,关心和指导过的工人报刊多达数十家,先后为很多国家近百家报刊撰过稿。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马克思是从参加报刊活动开始自己的革命政冶活动的。他始终把报刊作为从事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作为进行理论著述和思想宣传的重要工具,作为保持同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了解马克思的报刊活动便可寻觅到他一生革命政冶活动的轨迹,也可认识他一生理论创造和思想建树的成就,总之,报刊是洞见马克思战斗一生的一个理想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汤姆是我在合资企业的美国同事,他来自美国加州,今年30岁。由于我们在同一个部门供职,因此我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今年年初,我们一起去成都出了一趟差。那天我们从机场来到预订好的酒店后,由于旅途劳顿,我打算马上休息,他却走出客房在走廊外面转悠。我说:“汤姆,一路辛苦了,你回房休息一下不好吗?”他却很认真地说:“我在熟悉酒店的环境,看看安全通道在哪里,万一发生了火灾,我们也不至于慌了手脚。”  相似文献   

11.
张涛 《新闻前哨》2002,(11):42-4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威廉·科恩说:“不管你领导谁,你都不能只坐在办公桌后面去领导。”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还要勤下基层。众所周知的麦当劳快餐店曾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其创始人克罗克发现,面临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他们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对下属指手划脚,把许多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绝招”,他要将所有的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立即执行。开始许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不久大家开始悟出了他的一番…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将是经济之声倾力打造品牌的一年。 品牌是无形资产,可以具有诸多的附加值,比如可信度、美誉度、知名度和社会形象等等。品牌是有价值的,还可能远远超越有形资产的价值,所以品牌是有巨大影响力的。搞品牌营销的专家曾经有说法,一个产品的制造商需要两个经销商,一个帮你把产品铺到消费者面前;一个帮你把产品铺到你的心里。后者就是品牌的营销,有时这后者对于事业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消费者心中有你,他会主动到市场找你,而如果他心中没你,就是货在面前,他也未必睬你。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偶然看到一期《新闻界》杂志(今年第2期),从一篇关于新闻商品性的综述文章里,我方知道去年新闻界有一场小小的关于马克思是否谈过新闻是商品的讨论。研究马克思著作多年了,尚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会有分歧,于是我又查看了去年参加这场讨论的两份杂志和一份小报纸。这里只就历史事实是否存在讲一点意见。马克思认为新闻是商品,这是历史事实。马克思生活在欧洲市场经济基本形成时期,这是他从事报刊工作的大环境。他最早为民主主义的《莱茵报》工作时,就谈到过报纸与读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写道: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这种精神家家户…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前些时候,我在某家新闻杂志上读到《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与市场经济》一文。在文章中,作者从多方面引用马克思的语录说明“新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商品,将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则生产和消费”,并说这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文中还引了这样一段话: 马克思把报纸作为他的精神产品的供应市场,他说:“我的出发点,自然是认为英国所有的报纸都是一种商店,只要自己的‘商品’不被损坏,无论陈列  相似文献   

15.
不温不火傅成励王恬傅成励是中国人午餐时间的老朋友了。如果你把他想象成一个成熟练达、严谨谦和的中年知识分子,那么你的耳朵没有欺骗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间陈旧拥挤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傅成励。他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隐约透着些书卷气。谈话中,他淡泊平和...  相似文献   

16.
陈继静  周源 《新闻界》2012,(12):74-75
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1826-1900)一生有许多头衔,但他的实际工作,一直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主编,绰号"士兵"(图1)。他是该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国会议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青年李卜克内西是1848-1849年德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革命失败后,他流亡伦敦12年,是马克思家的常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教诲下  相似文献   

17.
坐在看守所的椅子上,45岁的李文武似乎还不曾意识到自己"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他一脸平静地面对记者,谈话间不时露出笑容.  相似文献   

18.
兵团往事     
多年以后,我爷爷回到阔别20多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从脑血栓病发作后就腿脚不太灵便的他进到帐篷里,推开专门给他准备的椅子,把拐棍一甩,抬腿就上了炕,一盘腿坐了下来……就像当年他骑着马去拜访团场里的哈萨克牧民一样。那一刻,时光倒流,举座皆惊,兵团老兵,青春依旧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早年互联网上的一句名言.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从有了"人肉搜索"引擎之后,"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能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还能知道你是一条什么狗."现在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1]近年来,"人肉搜索"侵权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如何在互联网中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