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本是诗词中的两种境界,但万物之理总有相通之处。本文试图从"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两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加以论述,使教师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期教师能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以“无我之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词论,把传统的情景说理论系统化并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文章从“无我之境”历史地辨析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围绕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的提出、阐释与理论批评实践,系统考察其国学渊源.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王国维以醉心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著称 ,但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早期著作中 ,却已折射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人间词话》中著名的“真景物”、“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深刻反映出了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八则。那么,何为境界之小,何为境界之大,为何不分优劣。本文从境界的含义出发,试论境界之大小与境界之高低,与诗词的优美与壮美,从而得出境界大小所指含义。进而论证境界之大小是否关乎人的修养,以此说明境界之大小为何无优劣之分以及王国维讲"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的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宁王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一书,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与中国传统的文论相结合,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艺术论,首倡境界之说,又主自然,并以此来作为评论艺术的基本标准,进而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隔”与“不隔”、“理想”与“写实”、“写境”与“造境”、“阅世”与  相似文献   

8.
阿成和苏童作为两个当代著名作家,他们各有一部描写妓女生活的小说,这就是《良娼》和《红粉》。对妓女生存境遇的人文关怀,表现无情世界的感情,是它们的共同之处。而在话语和叙事策略、叙述目的上,则显出它们的不同:一写意,一写实;一有我,一无我;一挖掘人性美,一颠覆历史。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注重学习,十分重视探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颇具特色的"为己之学"。本文从儒家"为己之学"的提出与发展入手,主要论述了儒家"为己之学"追求的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价值目标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倍受理论界关注,被给予了各种解读。本文将试从狄尔泰“精神科学”角度出发对其加以诠释,以期进一步深入去理解“境界说”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人文思想理念:回归自然与物我同境。文章从绿色建筑和人类安居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居住的建筑应该回归自然,以自然生态的法则来建造,使居住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而物我同境则是建筑人居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同一建构的理念问题。同时,物我同境也是绿色建筑所表现的一种美学境界,建筑只有在物我同境中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结构助词底的来源,讨论者很多,他们大多是从语法的角度进行论证,很少将语音作为出发点。笔者的看法是,结构助词底在替代之的过程中,其语音变化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但也难免会受到语法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境界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境界分为物境、意境、情境三种。在山水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三种境界的偏重不同,从重物境一意境一情境是一个动态流程。当今社会是重“情境”的时期,当代山水画家为表现“情境”在“图式”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扩展了山水画的审美领域,彰显出画家自我情境及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总结出众多新的小说理论。其中,小说创作中的“三境界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又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交际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交际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即时交际,而是可以以非面对面和非即时的方式进行.在网络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于网络交际中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及新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很有必要.在动态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网络交际中“脱境”现象的发生并对“脱境”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进而从语境失配的角度探讨“脱境”对于话语理解和话语回应的影响,为相关交际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王守仁揭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来,以及王门弟子对王学的大力传播,通俗文学性质的明代小说,数量与质量也在快速地发展。综合观照明代至清前期的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些小说的思想主旨隐隐有一条心学的线索。《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所宣扬"王道"与"霸道"理念的对立,近于先秦孔孟的儒家伦理;而《水浒传》通过宋江形象表达了对传统伦理"忠义"观的怀疑。《西游记》则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嘲弄了名、利等"人欲",但没有将之完全否定;而《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则是"人欲"极端恶性的大暴露;因此,如何超越"欲"与"情",是《红楼梦》的思考主题,其最终指向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禅宗"空境"。  相似文献   

18.
禅诗审美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者这一因素在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中逐渐受到轻视。研究者与评论者对作者的声音在作品中出现的必要性与作品完全独立的可能性产生了疑虑。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例,可以看到,主人公按照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出充分的自由性,但这种自由性仍然取决于作家对现实的把握;而对作者超然于作品之外的无我之境的赞美也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作品的驾驭之功。  相似文献   

20.
《大学》作为儒家之经典阐述了"仁"的践行者"君子"是如何定位、如何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论述了"君子"所循之道。"止"作为"近道"的第一步,多数学者都是从"所当止之地"、"居"、"不迁"三个方面来解释,但仅从这三个层面理解"止"是不够的,不能表达其全部思想内涵。只有以文本为根据,从"止于至善"的过程性、渐进性和"物有本末"的始基性、根源性出发,才能诠释"止"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