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龙 《体育科技》2013,(1):83-85
通过系统分析近年来有关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二者互动发展面临着制度不健全、机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成立校内社区体育联合会负责协调学校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服务、成立学区体育委员会负责决策和管理学区体育的相关事宜;建议政府尽快建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监督评价机制,定期评价互动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双方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沈佳丽 《体育科研》2011,32(5):79-82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以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为例,从机构设置、协会设置等两个方面来分析和解释高校体育的系统结构,对德国高校体育的组织架构与功能做了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德国高校体育体系构制成熟和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3.
侯海波 《体育科研》2005,26(6):26-26
近年来,德国的很多体育专家和政治家认为,由奥委会和体联两套机构管理体育的方式效率低、花费大,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主管机构。目前德国奥委会和德国体联正在有计划地商议合并问题。2005年6月2 8日,德国体联和德国奥委会共同成立的组织机构委员会将两家机构合并的草案公之于众,提请讨论。新机构的名字拟为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盟(DOSB)。2005年9月23日,德国各州体联就此召开特别会议,并发表声明,支持合并,期望提升大众体育在新机构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波 《体育与科学》2008,29(1):88-93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时德国中小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开展状况及其与大众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做了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德国中小学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与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和中小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实现,大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则全部由俱乐部性质的"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完成,俱乐部体制是德国学校体育活动,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蓬勃开展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5.
1999年10月12日,纪念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周年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闸北区三泉路小学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刘豪兴教授主持,有5位代表做了报告、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陈天仁教授做了主报告。陈天仁在报告中首先对国际国内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他认为,50年代至60年代初,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以及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开展了体育社会学研究。1964年,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成立,《国际体育社会学评…  相似文献   

6.
第9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暨第23届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11年7月6~9日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野博士以及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久奎教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晴编审、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冉强辉编审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开幕,全国各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及编辑人员7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吴玲敏 《体育科研》2009,30(1):101-10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揭示了高校体育志愿组织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在高校建立分层管理机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还指出高校志愿管理部门要采用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体育志愿制度化建设,更新激励机制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注重反馈机制运用,从而提高体育高校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5):F0003-F0003
第24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12年7月17—21日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犯誉理事长李晓宪编审,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伍军红削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冉强辉编审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德国体育概念的争论和德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和德国构建体育学科体系主要模式的介绍及德国高校三级学位授予体系和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的概述,总结出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具体包括我国体育科学有望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更科学、规范、合理,应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动力,高校体育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应结合学科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考虑等。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131-F0002
第九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暨第23届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11年7月6-9日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野博士以及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久奎教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晴编审、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冉强辉编审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开幕,全国各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及编辑人员7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法规建设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综合解读,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学校体育法制观念;加快高校体育立法步伐;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校体育执法的监督;加强高校体育司法建设。旨在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完善我国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为高校体育政策法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运用spss17.0软件与AM0s7.0软件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评价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制度、体育传统、体育目标等6个维度,进而建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模型并验证其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家庭居住地、年级等特征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差异性分析,并找出差异性的原因,为高校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建设,学校体育教育及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活动中伤害事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因素,加之高校领导对体育活动安全意识不强,体育伤害事故频频发生,给高校体育教学敲响了警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提出体育安全条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应用意义,提出了:高校伤害事故分类;学生意外伤害防护对策与紧急处理;保险和理赔;法律保护与处理程序等,以期为高校领导、体育X-作者、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高考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目的:阐明体育高考目标体系的错位问题。意义:理清体育目标,有利于体育课程、课余体育活动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高考如果加入文化高考的范畴,从客观上的确可以提升体育的社会地位以及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但从体育高考实现的现实难度以及与体育本质关系的矛盾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考试目的、学校体育的目标、考试制度本身以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的严重错位。结论:建立两头紧、中间松的"哑铃型"学校体育锻炼模式可能才是现阶段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吴义华  张文闻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274-275,278
加拿大有其独特的法律制度体系。从体育立法的历史沿革看,1961年制定的《健康与业余体育法》以及2003年修订的《身体锻炼与竞技运动法》,对鼓励、促进和发展身体锻炼和竞技运动起到积极作用。体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判例法和制定法,此外,加拿大其他的许多法律法规中也对涉及体育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促进了加拿大体育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等相关理论,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虽说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充分的闲暇时间、优越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物质设施等优势,但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思想观念滞后、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产权关系不明晰且经营范围偏小、经营方式单一且经营资金不足、缺乏经营人才而管理水平偏低等制约因素;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拓市场、完善政策法规和推进社会化改革、加强对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意外事故责任界定及对策的思考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红胤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1):94-95,99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学生人数的成倍增长,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人次也大大增加,由此导致高校的体育意外事故也不断增加。鉴于此,文章以学校体育意外事故实际状况为线索,从防止事故发生和安全管理的观点出发,把握、分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对学校体育意外事故进行有效防范,并按法律有关规定提出了对其进行处理的一些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还未形成促使学生广泛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本文阐述了激励与激励机制的涵义、激励的层次与形式,对专业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激励机制和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激励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特点进行比较。针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不足,提出了加强体育工作领导、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激励能力、增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改进奖励制度等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激励机制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浅谈体育游戏对高校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促进了高校体育的改革。当前高校体育改革要向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的树立离不开健身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已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关注。本文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利用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健身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和分析讨论的方法,探讨了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高校应该成立体质监控与健康促进机构;设立体育与健康理论必修课;改革运动技能学习模式和考核标;住:鼓励成立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并正确引导其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