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转、改”,当下已是媒体记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语了,伴之出现在版面上、广播里、屏幕前的是“记者走基层”、“记者在基层”等栏目的频繁亮相,映着记者们深入一线、体验基层的身影.  相似文献   

2.
“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战士”.是30多年前人民军队报社总结形成的并被总政宣传部向全军推广的办报理念。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们按照中宣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持续开展“到基层学基层写基层——本报记者业务擂台赛”活动,持续打造《基层服务窗》《军营大学生》和《战士眼中的新闻》等专版专栏.持续组织“记者走进边防连”“记者走进英模连”与“记者走进红军连”活动.赋予“三个面向”以新的时代内涵.在面向基层上锤炼作风、在服务官兵上形或了风格。  相似文献   

3.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搞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加工署上记者名字以后登载。这种“加工业”记者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据笔者了解,这种记者从事“加工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基层通讯员存有偏见。少数记者自以为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教育,高  相似文献   

4.
县市报的记者相较上级大报,优势在基层,劣势也在基层。优势在于记者与基层群众贴得更近,劣势在于常常处于基层往往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怨身在此山中”。今年初,我们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率浙江县市报之先,策划开展了“记者蹲点村社区”活动,让记者在走基层中走出新意、走出新作。  相似文献   

5.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近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开辟专栏,刊发记者走基层采写的报道,这较之于往日的版面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仔细品味这些变化,读者对“记者走基层”的内涵会有更多的感受.此次记者走基层活动是从8月9日中宣部等5部门联合召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全面开始的.会后,“走基层”成为各地传媒的重要工作,从中央媒体到各地方媒体都作出动员部暑,以此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解决采编队伍,尤其是年轻编辑记者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存在的问题,回答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而报纸版面上新设的栏目及相关鲜活报道,就是具体的行动与成果.  相似文献   

6.
陶松 《声屏世界》2006,(4):66-67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总以“土记者”自嘲。笔者认为,基层记者若能多发一些带着乡间泥土气息,反映地方特色的好新闻,“土记者”也能辉煌。好新闻往往发生在基层、在乡镇。“土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中央、省市记者没有的优势。但“土记者”往往自卑,信心不足。有一条好新闻线索,便急忙打电话,请来上级台记者,由他们动手,自己则忙前跑后,乐于搞后勤联络。事后只求挂个名,完成任务了事。这样一来,当然也达到了宣传地方的效果,对地方台完成上稿任务也是条捷径,但地方台记者也因此丧失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素质的绝好机会。假如把一条…  相似文献   

7.
湖北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各方好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湖北日报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综合起来予以公开报道。2月以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了《坚持“三贴近”亲近老百姓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受欢迎》的文章;新华社播发了肯定这项活动的通讯《贴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人民日报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文章《贴近些,再贴近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走基层贴近百姓心》作了报道。此文对“记者走基层”等“三贴近”系列报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8.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9.
胸怀全局不迷航.脚踩大地吐芬芳。从1月14日开始,人民军队报社按照中宣部“新春走基层”活动要求,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相继开设“记者新春走基层”“到基层学基层写基层——2012.本报记者业务擂台赛”“记者走进红军连”等专栏.先后派出社领导和记者翟金钟、谢旭、秦泳、莫福春、闰加吉、孙玉柱、毛德海,以及10多名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0.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一些记者热衷追逐领导的现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了一番颇为中肯的话:“请记者们把目光放在普通代表身上,不要老盯着领导;要多反映基层代表的声音,让他们多上报纸多上电视,不是官大就有新闻,也不是职务高就有新闻。”此话令我的两眼为之一亮,顿生同感。“基层代表”来自基层,或许他们的理论水平、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不如领导干部强,但让他们“原汁原味”的话语“多上报纸多上电视”,不仅体现了对基层代表的尊重,而且可以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听到更多实在的基层声音和观点。这对发扬民主、集…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这其实是给编辑、记者提出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即记者的眼界一定要高,脚走得一定要实。编辑记者也只有走向基层、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多接“地气”,培养“底气”,增长灵气,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捕捉到新闻热点,才能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才能放大新闻宣传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牛牧 《新闻采编》2000,(6):25-26
党报驻站记者常年泡在基层,对基层情况十分了解。但如果只停留在“有闻必录”的状态,可能“钓”不到什么“大鱼”,如此,驻站记者的地位也不会很好地显现出来。那么,如何在完成日常稿件的同时,写好重点稿件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吃透两头,有的放矢”。吃透两头是指上情和下情;有的放矢是指抓住一些热点和难点且带有普遍性的话题重点发挥。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抓”出好稿,从而达到充分发挥驻站记者作用的目的。 一、自我调节,把握重点。驻站记者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时间上弹性较大,自由程度高。因此,也极易被一些不痛不痒的事件所  相似文献   

14.
蒋春亮 《新闻窗》2013,(2):55-56
盐城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自2011年8月推出“记者走基层”专栏至今,已先后推出报道一百多篇,所有报道均以记者体验生活的方式,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最本色的生产、劳动一线,通过记者的镜头与笔、反映最鲜活的抢抓机遇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并根据不同时间节点深化“走转改”报道内涵。春节期间,在原有“记者走基层”的基础上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以记者深入采访的所见所闻,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在“走转改”活动中,如何“走出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写出接基层“地气”、带记者情感的新闻报道,成为惯于用数字说话的财经记者面临的新课题。而近年不断上演的“菜贱伤农”事件,则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将财经新闻写出“温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浙江日报先后开辟“民生连连看”、“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等栏目,为党报记者视角向下、报道基层提供了更大平台。其中,驻地记者无疑是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基层工作,平时多与记者打交道。大多数记者能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基层工作鼓与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但也有极少部分记者时不时来“骚扰”几下,给基层工作增添麻烦,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一是“合作记者”。这些记者对基层很“热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基层一次,但采访不深入,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写稿时自己不动手,“请”通讯员写个稿子,自己在上面稍加改动,就算完成了差事。个别记者甚至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通讯员来稿上随便加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位通讯员不高兴,这些记者就会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想在报刊上露露脸,就得听我的,否则就封杀你。二是“广告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记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把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放在一边,在采访的同时,不安分守己,干起了第二职业,变相拉广告。他们把新闻当做跳板,搞有偿新闻。不论稿件质量如何,只要你出钱,稿件就可以上报刊。你钱出得多,不仅在稿件篇幅上可以商量,而且在文章质量上多加“润色”。三是“官员记者”。有的记者摆错了自身的位置,总喜欢将自己当成“上面的人”,不仅有官气,而且官气颇浓。基层有什么活动邀请记者,先要打招呼,来去小车接送,住宿时图享受,爱蹲宾馆,倘...  相似文献   

18.
张明 《新闻前哨》2014,(9):72-72
走基层、转作风的目的和意义,最终体现在作品的好文风上 走基层是前提条件,转作风是途径和方法,改文风则是其目的和意义所在 义风实际上是走基层、转作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前些年,拙劣文风浸染新闻界,为社会诟病.有些新闻记者自居为“无冕之王”,有的乐当“干部记者”和”QQ 记者”,当个材料的“二传手”,报道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像篇工作简报,没有新鲜事实,有的甚至还有报道失实的情况;有的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眼中只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基层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领导向我们诉苦说,现在个别媒体的记者在基层已经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太有损于记者的形象了。有的到单位采访非“一把手”不见,似乎没有“一把手”出面陪同,就体现不出记者的“价值”;有的把新闻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不给好处“不动手”;更有甚者,个别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就用“曝光”、“见报”等手段来要挟基层,不达目的不罢休。难怪有人把记者列入了“三防”重点对象。   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那么谁来监督记者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仅从空间的角度上来看,地市报与中央、省报相比较,应该说是身在基层了。然而,长期以来,尽管我们身在基层,但仍有一部分同志并没有真正把感情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如有些同志习惯于“走马观花”、“精挺点水”式的采访,写出的稿件也只能是不痛不痒,“米不够水来凑”,以及捕风捉影、强扭角度、片面或失实的新闻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思想上、感情上的问题。党报记者的感情从何而来?我们在深入基层采访中感到,它来自于对党的一片赤诚,对人民的热爱。作为党报记者,首先,要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的感情深人基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