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突出的艺术特色鲁迅先生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其善于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有直接关系。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说,《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承认最喜欢的一篇,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在孔乙己形象的刻画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现将其具体表现择一二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比,作为鲁迅先生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孔乙己》中也随处可见。现简要谈谈小说中每一组对比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辉  姜卿 《阅读与鉴赏》2007,(3):50-51,49
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药》《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来透视人物的灵魂,表达深遮的思想。这种手法在小说《孔乙己》中的运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浑然天成又全无斧凿痕迹,且对比形式多样,无处不在,今人击案叫绝。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一问世,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穷酸和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5.
张新 《甘肃教育》2011,(14):61-61
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并成为牺牲品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欣 《成才之路》2013,(20):90-91
《孔乙己》和《警察与赞美诗》这两篇小说选入了《汉语》第四册,同属第三单元。两篇课文有很多相似点,我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把握了这些共同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认真发现相似处,以便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提炼文章主题。一、作者《孔乙己》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擅长写短篇小说,他愿用"匕首"一样的短篇小说刺向敌人的心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传世名篇很多,如《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药》等。鲁迅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先生生平得意之作。作者将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孔乙己不幸的人生。 在教学中,我结合小说的特点,以人物为中心,概括成“三笑三现”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除了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词以外,还独具匠心,使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虚词.尤其是副词的巧妙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鲁迅先生说过,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相似文献   

11.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乙己》《药》《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形象的描写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杂文中,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也有许多论述,了解这些论述,对我们解读上述小说会有很大帮助。现将鲁迅先生的相关论述分十五个方面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的经典短篇《孔乙己》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之一,小说通过对孔乙己人生际遇的叙写,塑造了一个寒碜破败、潦倒穷困的旧知识分子形象,给接受者呈现出深刻而又多元的主题意义。就整篇小说的艺术手法而言,作者白描手法的娴熟运用,对于全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和价值。白描原属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之一,亦称"白画",后用来指称写作技法,是"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勾勒对象的特征"(《现代文章写作教程》)。鲁迅先生在《作文秘  相似文献   

14.
<正>因为联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把《孔乙己》《社戏》《故乡》三篇小说放在一起,发现了三篇小说都有“豆”在其中。《孔乙己》中有茴香豆,此豆和孔乙己关系密切;《社戏》中有罗汉豆,此豆在江南水乡很普遍,蕴含着平桥村的风味和人情;《故乡》中有干青豆,此豆乃闰土送“我”的“礼物”。三豆虽至微,但都有深义。笔者从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豆”,以窥探鲁迅先生文笔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选用了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两篇小说,一篇是《故乡》,一篇是《孔乙己》。鲁迅先生写这两篇小说的目的是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杨林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55-256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写作技巧上风格独特,具有大师风范。本文仅以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社戏》、《故乡》和《孔乙己》三篇小说为例,进行一个比较阅读,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鲁迅作品的表现特色与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7.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篇,鲁迅说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都很高,为何他偏偏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反复阅读这篇饱含鲁迅先生心血的作品,我终于理解了先生偏爱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处处体现了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  相似文献   

18.
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孔乙己》中,动用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教育和孔孟之道毒害,并成为其牺牲品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典型——孔乙己。笔者想着重分析一下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作者在人物外貌描写上运用对比手法交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小说开始介绍了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顾客的喝酒方式:“短衣帮傍午傍晚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开始先  相似文献   

20.
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