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权具有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和宪法权利的多重属性。全球气候变化侵害了人权,引起了国际人权诉讼。我们应当从权利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视角考察气候变化与人权的国际保护之间的关联性。人权的核心功能是要矫正资源分配权的失衡现象,从而维持国家公权力与个人私权利的大致平衡。以人权保护的需求为原动力,以人权的矫正功能为手段将有助于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德班平台的建立为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注入了新的要素和活力,也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德班平台启动以来,国际气候谈判的重心从巴厘岛路线图转移至德班平台特设工作组,主要谈判方不仅就2020年后国际气候谈判的方案和时间表等达成协议,而且增进了彼此谈判立场的理解与交流。目前,国际气候谈判主要围绕2020年后国际气候条约的法律地位、德班平台谈判的指导原则、框架与主要议题以及提升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途径等四个方面展开。虽然谈判刚刚进入实质性议题谈判阶段,但未来气候谈判的基本趋势已日渐显现。然而鉴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德班平台启动以来的国际气候谈判的前景仍不够明朗,其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国际社会都在探讨如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在2009年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的前夕,爆发了部分科学家操纵科学数据的"气候门"事件.这给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以可乘之机来反对气候谈判,也给IPCC评估报告的可信度带来了影响,并相继引发了"冰川门"和"亚马逊门"事件,最终这些事件没有改变气候变暖人为因素影响的科学事实,但是引起了科学界对科学研究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温室效应日益明显,同时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促使能源需求剧增,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缔约国通过一系列会议与谈判,达成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共识,但由于国际气候谈判涉及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博弈,因此一直呈现出较为困难的磋商、博弈与合作的局面。在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全球即将进入"后京都时代"之际,我们有必要借助哲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跨学科理论视野,有选择地通过阐释学美学、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交往合理化等理论范式审视当代国际气候谈判的困局,深化我们对其生成范式、机制特征和复杂性的理论反思,以促进中国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磋商谈判与合作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美欧不仅是世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体,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地位特殊,因而中美欧的谈判立场对2020年后国际气候协议的设计至关重要。中美欧在2020年后国际气候协议的法律地位、指导原则、减排承诺以及适应问题等核心要素上,既有共同立场,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中美欧三方的立场与其在2020年后国际气候谈判中追求的利益密切相关。从目前来看,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将是国际法约束力较弱、应对气候变化雄心偏低但参与方较广的混合式软性气候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人权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但人权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从"天赋人权"思想的诞生到资产阶级人权文献的发表,从西方人权到世界人权,从个人人权到集体人权,从公民权到民族权和发展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人权概念不断被补充新的内涵而逐渐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并最终以国际法的形式确立下来。表明人权的概念不断完善,人权的保护不断加强,国际人权事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权全球化,即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探讨人权问题。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人权问题上升到国际范围,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侵犯人权的恶行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遭到谴责、批判与干涉。人权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状态,它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进展而发展,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人权全球化的大趋势已成为国际共识,但是关于人权的定义、实现方式、保障机制以及人权与主权的关系的争论与博弈却一直在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在这一复杂的国际人权大环境下,中国政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应对人权全球化的同时需要从国内外的多方面作出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权公约所确立的普遍人权的多数内容在我国的法律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但我国的人权立法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与国际人权公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人权立法可从以下方面丰富完善:1.从人权种类上丰富;2从人权内涵上丰富;3.从国际人权的国内法适用上丰富;4从国际人权的国内法救济上丰富。  相似文献   

9.
人权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问题开始为国际所关注。它不仅促进了人权领域的国际合作,也促进了国际的和平与安全。现代人权不仅国际化,而且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人权的局限。自80年代以来,人权问题已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方面。某些西方国家妄图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推行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在人权问题上与西方国家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回顾近年来在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多哈、华沙和利马举行的一系列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许多人的感觉是全球气候谈判怎么那么难,一直都谈不完。类似的困难仍出现在巴黎,简言之就是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一个原则,意思是: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在具体担负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刑法和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通过对人权属性,保障人权的含义和刑法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探讨,将刑法保障人权的对象界定于无辜的一般人和犯罪人,并得出刑法保障人权不仅是应然的向往,还是实然的需要的结论,进而探讨了连接刑法和保障人权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环境权与人权的概念是人的自然权利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产物,具有历史上的相承性;二者也具有协调一致的理论基础,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但在实践中,对两种权利的保护仍存在冲突。欧洲人权法院有关判例对这种冲突进行的协调提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环境权人权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决定了人力资本及其产权有着独特的属性,也使得我们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不一定能推出在现代社会里人力资本产权的核心权利——归属权的天然性、不可交易性和普遍性;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即使我们从法律和道义上对此做出规定后,还应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关注人力资本产权各项权能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制度安排有时有悖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刑法强化了人权保障机能。人权保障的思想也成为当代刑法的鲜明主题之一。当代刑法在罪刑法定、打击侵犯人权的各种犯罪、有利被告原则、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以及刑罚的人性化等方面无不闪耀着人权保障的光芒。但在刑法宪法化、刑法的观念层次、慎重适用死刑、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以及现代保安处分制度的确立等方面尚需完善,以便更好地闪耀当代刑法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权角度分析非洲国家在劳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由此展望其在这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人权的态度出发,阐述了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与人权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现阶段人权发展的不足与问题,同时指出,人权入宪后中国人权事业必将会进一步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罪犯人权的口号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初现曙光。二战之后,国际人权运动的广泛开展使罪犯权利在一系列国际人权法规及各国的国内相关法律中得到体现。中国罪犯人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既是同西方国家进行人权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国监狱行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已从法律、监督、物质、组织和社会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罪犯人权保障机制。但在罪犯一些权利的规定上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8.
人权新释     
人权的实质是以法律、道德等形式,对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作出规定,反映和处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所应有和实有的社会地位、需要和利益.就国家内部来说,人权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国际上,人权的基本问题是国与国的关系.资产阶级宣扬的"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理论在反对封建统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无产阶级人权观比资产阶级人权观更进步.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人权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社会属性为本质的人的基本权利,它既是一种观念和制度,也是有关人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国特色人权的真正构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波折,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通行于世界的全球化社会运动构成了中国人权建设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了中国人权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并制约着未来中国人权事业的路...  相似文献   

20.
近代人类的宪政史和人权的理论密切关联。人权与近代民主政治及立宪主义相因而生、相辅相成,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有所推移与增益。三代人权的发展,历经消极人权到积极人权,个体人权到集体人权的重要阶段,内容日益丰富,保护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