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王恩胜 《文教资料》2014,(29):21-23
中西文论史上,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屡见不鲜。尽管各家观点各异,但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认识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或重内容轻形式,或重形式轻内容,或辩证统一。在西方有一条清晰的“形式至上”路线,而中国则始终以“文以载道”为基本精神。正是由于对这一关系的不同认识,造成了中西抒情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文要“载道”,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诗人,往往大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如忠君爱国,而忽视甚至蔑视爱情等题材。这进而造成中国古典抒情诗的风格趋于含蓄委婉。而西方,从古希腊到20世纪形式主义,历来重视形式,所以西方抒情诗在形式上翻陈出新、别具一格、富于变化,具有一种形体美。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的艺术类型及其划分是一个艺术发生学的重要课题。文章探讨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辨析了两人观点的互文现象;指出了“三分法”之说在中国和西方的误读原因,提出了亚里士多德文类理论缺失抒情诗的理由;并对不同文化体系背景下的中西古典文类理论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诗经》与《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源头,无论是从思想内涵还是艺术形式上看,它们都对各自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郭绍虞先生认为,风相当于抒情诗,雅相当于史诗,颂相当于戏诗。《圣经》包括旧约、新约两部分,从文体上看,诗歌约占其总篇幅的三分之一,《雅歌》是其中最著名的抒情诗。作为中西抒情诗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19-124
"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特定的时代出场,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得益于域外资源的借鉴。结合"政治抒情诗"的概念解读和历史考察,分析其域外资源与本土融合、多重演绎及复杂性、自我演变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深入认识政治抒情诗的发生与发展。从特定历史语境来看,"政治抒情诗"在汲取域外资源时还有不同表现形态的诗歌写作作为"参照",它可以深化人们对于"政治抒情诗"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同样受过佛学源流影响的汉、傣民族诗歌形式的比较分析,阐明民族文化内核及佛学整合与吸收两方面对傣族长篇叙事诗的形成以及对汉族短小抒情诗的滋养。佛学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文化内核的本土文化碰撞、调适、融合后,在傣族,它强化了傣人的叙事思维方式,孕育了叙事长诗文学,在汉族,它深化了悟性思维,浇灌了抒情诗的小花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抒情诗的情感特征受到传统化与西方化的双重影响,从而传统的群体关怀与西方影响下产生的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中国现代抒情诗中均有所体现。由于各种内在、外在的原因,群体关怀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上都有压制乃至压倒自我情感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郭小川长达40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政治抒情诗是他收获最丰厚,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品.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诗学特征为把握时代脉搏,表现宏大思想主题,中期则自觉依附政治,展现诗学理想,后期图解政治概念,丧失美学特征.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抒情诗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主题则是古希腊抒情诗的核心内容。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古希腊抒情诗中,展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生活画面。爱情主题的古希腊抒情诗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后代同类作品的源头和典范。  相似文献   

9.
自从文字被创造以来,人们就开始唱情歌、写情诗。爱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情,全世界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诗歌中创造、表达意象。没有不存在意象的诗歌。文字是意象的搬运工。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运用了很多不同的写作技巧。在英语抒情诗中,常见的意象表达有四种:描写,象征,比喻,拟人。尽管时代不同,诗人的写作技巧却相似。特别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诗,可以从不同诗歌、不同诗人那里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意象表达。但是不管表达方式如何,诗人的情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贯穿西方抒情诗始终的基本情感是自我情感,虽然这种自我情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这种自我情感所决定的题材主要是内在心灵性题材,如爱情题材、哲理题材、宗教题材等。这是与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有关情况很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晚清词人况周颐“别用一种眼光”论女性词,既有对女性词轻灵有余沈著不足的遗憾,亦有对女性词抒情深至、风格独特方面的肯定;况氏的“词心”说涵盖对真情的重视,这是其选录女性词作的重要标准,而清丽与沈著则是其对女性词作的最高期许.  相似文献   

12.
苏轼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有诗人的自我形象,又有秀才寒士、朝廷大臣、歌妓艺人的人物形象,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选》第一次自觉地按题材类型列咏史为诗歌的重要一体,从而肯定了咏史在诗歌中的地位。按照诗人对历史人事的把握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可将《文选》所选咏史诗分为三种类型:以客观叙述历史人事为主;围绕历史人事抒怀叹议;借历史人事抒怀言志。咏史诗与咏怀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自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叙事性特征日盛。立足于中国新诗史,对比现代诗歌与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特征,指出叙事在当代诗歌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探索途径,使当代诗歌表现出日常生活化、情感隐蔽化、对象小不点化等特征。对当代诗歌的叙事性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对中国诗坛做一次阶段性的总结与前瞻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莱蒙托夫的抒情诗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或直抒胸臆,或内心独白,缺乏现代诗所具有的那种含蓄蕴藉、富有多义性。其实,莱蒙托夫在抒情诗创作中已开始追求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具体表现是他创作了二十余首象征诗,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其象征诗大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与比喻难分的象征诗,往往由一个比喻拉长、展开,形成相对出现的本体和喻体,并且往往曲终奏雅,点明主旨,主要产生在其创作的早期;二是借民间传说或外国诗来构成通体象征的象征诗,是颇为成熟的象征诗;三是自创的通体象征诗,这是诗人创作中最具独创性也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四川诗人马安信创作了大量十四行体情诗,采用该诗体传统的独白抒情方式,形成了情意绵绵的独白和纯情盈盈的倾诉的风格。本文紧扣“独白”进入马安信的十四行情诗,从诗人“说什么”、“怎么说”和“谁在说”三个角度作出具体的解说,从而肯定马安信的创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中出现了反文体的写作方式,这让《史记》产生了"诗化"的倾向,具体体现在抒情及想象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时间意识一直是中国古代词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构成,词人力图通过对时间这一变换无形的事物进行情感阐述从而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作为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其词中充满了相聚总要别离的无奈,对自然世界变幻莫测的感叹以及对于青春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惋惜,这些都构成了他作品中浓烈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处在边缘化的今天,流行音乐所占有的大众消费空间却越来越大,这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与通俗性是分不开的,所以,大多流行音乐注定只能成为一种快餐消费,而不可能像诗歌一样作为经典永世相传。然而词作家方文山却将诗歌的押韵诗艺术运用到作词中,取古诗意象,融入古诗意境,使得流行音乐与古诗达到完美的结合。流行与经典的碰撞,也必将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丽花朵。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许多篇章都是围绕忧愁作章,体现了“为忧造艺”的美学思想,而且这些诗篇形成了一定的抒情模式,对以后的学也颇有启发意义。本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四种情感抒发模式:(一)一唱三叹;(二)神驰彼岸;(三)思聚自慰;(四)反笔写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