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认为一般教育学著作以及道德教育著作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要促进学生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的说法中,其“他律”和“自律”虽沿用康德的名词,但实质上与康德所说“他律”和“自律”含义并不相同。一般所说的“自律”还属于康德所谓的“他律”,康德所谓的道德的必要条件是“自律”,而“自律”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只有是“自由”基础之上的“自律”行为才是道德的,如此的行为才体现得山“德性”的庄严。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防微杜渐,两大核心价值是平等与和谐,但是这是以部分地减少个体自由为代价换来社会的和谐。美国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发展,两大核心价值是平等和自由,美国道德教育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但自由的代价由整个社会承担。从中国价值观的角度看。美国式的道德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不负责任;而从美国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的道德教育本身违背道德。  相似文献   

3.
李亚娟在《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在信息社会,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刚惑:道德教育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之间的矛盾;学校道德教育似乎要循反道德、反教育的原则进行;道德教育原则与实际行为之间的距离,好的道德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选择某种行为;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使价值观的抉择与推行成为一件困难的事;  相似文献   

4.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以完成幼年时期的人格结构发展上从本我发展到整体的自我和超我的层次。任何不能转换为自律的道德的道德他律,都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以往的基础道德教育多停留在说教等他律的浅层次上,严重忽视了在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简要勾勒出利益动机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的依据,以证明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新观念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道德需要的学说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信念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道德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一、道德信仰的内涵与特征关于道德信仰的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角度上讲,其定义为: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  相似文献   

9.
任丑 《教育学报》2007,3(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0.
学校道德教育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改革若想取得成功,必须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问题。道德教育的基础指的是认知和审美的发展。二是道德实践观问题,即将"让学生参加某种先行设计的活动"转向"在交往中培养道德"。三是榜样教育问题,榜样教育的内涵须从"树立典型号召学生学习"转向每个父母、教师的"教育性生存"。  相似文献   

11.
任丑 《学科教育》2007,(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2.
就特定的文化情境中、特定时空中的道德教育实践而言,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据、教育价值的取向主要是来自于广大的教师群体,教师的道德哲学就构成了道德教育实践的隐性思想基础,并将最终决定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运作.教师必须借助理性的力量,摆脱肤浅的常识经验的束缚,提高对道德价值的理性分辨与选择能力,如此教师的道德哲学才是自由与自觉的,基于此的道德教育实践才是目的明确的自由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张励仁道德教育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活动。它能使人们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改变或造成某种社会道德风尚,从而对人们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总是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并且具有鲜明的时...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本性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由于道德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展开的.而是在社会的制度架构下超越与提升的,故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带着制度影响的深深印痕。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生活与教育环境。制度构成了秩序,道德自由的实现需要秩序的保障。企图逃避制度规约的道德教育,追求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绝对自由,实际上既否定了制度的外部保障作用,也有悖于道德的自由精神.甚至加剧了制度与道德的冲突,其所获自由是有限的,带来的只能是更大的不自由。倘如不能正确处理制度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教育就会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要么是在追求公共秩序中丧失道德自由,要么在追求道德自由中毁坏公共秩序。因此,加强制度架构下制度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互动性的研究,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均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面临这样一个事实:道德教育总想教人走向道德人格的完善,却总摆脱不了道德权力意志对其控制的厄运而深陷困境之中。本文试图探讨道德教育难以走向自由的深层原因--道德教育的意志强制,并对走向道德教育的意志自由过程中的几个关系进行辨析。 一、意志自由与道德教育的意志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关于意志自由观的分歧。经验主义从事物的因果关系出发,认为人们所做的任何选择都有原因,不存在超  相似文献   

16.
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教育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生活对于道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又由于道德教育这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不能建立在生活这个无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的基础上,所以道德教育不能以生活为本原和基础,不能回归于生活。由于道德实践对于道德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由于道德实践是一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它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内在的同一性,所以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真正本原和基础。道德教育应回归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狭义来说,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活动;广义来说,还包括社会风气、行为示范等等对人们所产生的道德影响。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它把在社会意识中得到反映和论证的一定的道德要求、规范、原则和观念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引导人们依据道德准则,既能够实行自我约束,调整自己的行为;又能够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对他人提出道德要求和进行道德评价。道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直接体验了现代道德的一些问题。本文把汶川大地震作为一种文本来进行道德解读,分析了道德压力和暴力与道德自由和理性的关系、教师道德评价中的职业伦理与个人道德的关系、英雄道德与常人道德的关系以及对于生命的不同理解与行为,据此阐明我国社会的道德与道德教育处于一种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之中。当前学校道德教育要基于这一困境来探讨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道德信仰是个体对某种道德价值或理念的笃信不疑和身体力行,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缺失道德信仰会给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危害。道德教育要以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为旨向,以促进道德教育实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