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来看,当下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核心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任何"中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并不存在着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它们只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区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是单纯的顺应自然,而是顺应和改造的统一,关键是人要把握好受动与能动之间的主动性,或者说是辩证的主动性.因此,我们需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的困境,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动植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与重视。那么如何对待动植物的权利呢?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对立。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是正确而理性的看待动植物地位的观点和立场,动植物不具有人格,而只具有"物格",动植物的保护应该通过"物格"及其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旨在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他以其解构主义的“分延”、“痕迹”、“增补逻辑”等“新概念”为工具 ,运用“自毁原则” ,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以及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从而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厦。文章以此为逻辑视线 ,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 ,并初步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价值主体:关于环境伦理的再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命中心主义的对立,是当前环境伦理研究的焦点,也是环境伦理发展的一个障碍。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其矛盾的根源在于它们的理论体系所确立的价值主体存在片面性。所以,超越二者的对立,解决它们各自的矛盾,切入点就是要确立起一个摆脱片面性的、科学的环境伦理的价值主体,而这一新的价值主体应当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通过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发展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身的困境表达笔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心,同时对当下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深入比较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是基于一种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转变,二者争论的实质是是否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作者认为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提出的自然“内在价值”,虽然在实践上缺乏基础,但对此的深入探讨仍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使人类在自然观上确立新视野、提升人类行为实践境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被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称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蕴含的"生态学理论"也在不同意义上获得人们的肯认.不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看作是最早的生态哲学家,他的生态学理论也被尊奉为最早的真正意义的生态学理论.然而,当生态社会主义者进一步拷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时.却陷入了一场"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争执.有人认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是生态中心主义,也有人说是人类中心主义,孰是孰非,难见长短.在争论中,有人提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生态学的.我们认为,从人类生态学视角理解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环境法的目的在立法上的规定和学术上探讨是有差别的,所以本文先谈到主要国家环境法目的的立法现状,然后叙述了环境法理念转变之前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但随着环境法理念的更新,学术界又出现了新的一元论和二元论。笔者认为,我国环境法目的的修改应该贯彻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环境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人背弃自然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含义,从生物学及生态学上论述了人外生命及生物圈的价值,论证了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不可能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最后指出只有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才是人类克服生存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和环境生态相关的四个对立的矛盾体,从哲学层面到空间层面,从实际操作过程到现实情况,简单概括了对于生态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房宁 《科学中国人》2003,(12):15-16
今年的春天应该说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把原本明媚的春天变成了我们一段痛苦的记忆。 在那时,恐惧席卷了神州大地,恐惧让我们产生了敬畏,敬畏促使我们思考,除了我们人类,除了我们自己的欲求和利益以外,还有没有更高的权威,还有没有更大的价值?这为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生态伦理学就是要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局限,把自然纳入人类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使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从而使人类的地位遭到重大打击。然而事实上,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其实并非哥白尼的原意,后人把这种说法归于哥白尼乃是对他的曲解。地心说并不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也并不意味着地心说。哥白尼其实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地心说的关联,人的‘中心’地位被‘理想化’,不再与一个特定的宇宙论图示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亦以成为世界历史性概念,现代性话语的“共识”是在价值规律普遍性基础上的约定。然而,一个传统话语在场的显暴力时代逐步走向话语“退场”的隐暴力时代。话语程式的反常扰乱了语言考古学家,但映现了现代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竭虑的“智”相。作为历史存在的中介,话语重新编排了人类的生存结构,“集体性失语”演绎了人类精神挥之不去的“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5.
卢风 《百科知识》2004,(1):36-38
现代化的盛宴几乎攫住了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人,它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中,表现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对江河湖海、大气以及土地的污染,森林的锐减,草原的退化,土地的沙漠化,湿地和荒野的减少,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肆虐,  相似文献   

16.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伦理意义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伦理意义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环境问题固然是近代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恶果,但其深层原因却是传统伦理中的传统科学理性思维。传统伦理观念否认人与自然间存在伦理关系,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走出与走进之间: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我国学术界特别是生态哲学界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其讨论的背景是全球性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 ,争论的焦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 ,研讨的观点集中在走出还是走入抑或是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必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20.
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问题,在20世纪,这个问题进入了伦理学的范畴。面对着动物的生命存在由于人的活动而陷入的困境,生物中心主义提倡克服人与动物关系的陈旧思想,主张以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物为中心。他们提出“敬畏生命”、“动物解放”、“有机体是生命的目的中心”等观点,建立起一种广义的伦理学。他们的观点对于人类调整与动物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