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婷 《新闻世界》2011,(9):274-276
《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对传播主体的分析重视传播者的自律;传播内容上,注重信息选择的“把门人”意识;传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体;传播对象上,树立了强烈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传播原则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礼”而展开的。探寻《论语》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播文化的历史继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詹雯丽  江文豪 《新闻世界》2023,(10):118-120
《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采用“文化+话剧”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故事,旨在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文化、语境、意义、媒介、形式五个层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的传播内容与效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近年来,以《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一本好书》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利用情绪传播规律,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创作模式,打破单一线性叙事,同时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建构互动空间,增强了节目的情绪感染力量,实现了节目“出圈”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儒家的传播活动多是“道德教化“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抛开儒家思想上的传播优势不讲,其成功的传播策略也值得认真研究。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论语》要求传播者必须是“仁人君子“,因为“己身正,不令而行“。在传播的叙事策略上,《论语》提出了“述而不作“的传播立场;在对受众的把握上,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要求“对中人以上,  相似文献   

6.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文化电视节目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构建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经过具身传播实践,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跨媒介的多模态具身传播实践包含生产具身传播内容、创设具身传播场域、推动具身接受实践,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9.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10.
申雪凤 《传媒》2016,(1):78-81
海外华文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中国社会事件的关注,并在受众面前塑造“真实中国”形象.本文通过对联合早报网《读者调查》栏目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区域调查数量、调查题材、受众参与情况、问题倾向性四个方面考察其中国情节,并由此分析其在塑造“真实中国”形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何晏、朱熹沿袭郑玄对孔子《论语》中“文献”之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提出质疑。根据古文中对“献”的诠释及孔子时代古文中“献”的字义,认为如下两种诠释更为符合孔子“文献”之意:(1)所献(出)之文;(2 )“典籍”(典章制度之书)。  相似文献   

12.
周薇 《视听》2023,(7):116-118
《四时六堡》是以中国茶文化和中国节令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集“短视频+纪录片+产业互动+国际推广”于一体的融媒体创新项目。目前,该项目在内容呈现形式、叙事方式、跨界模式、传播路径等方面已形成创新性成果,体现了创作团队精品内容战略、跨界思维、链群发展、生态共享、融通聚集、“破圈”传播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马龙  刘逍然 《传媒观察》2023,(1):102-110
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顺势而为,蜕变呈现出相互交织的态势。本文从理论、实践探索、案例分析三个层面,基于“洋葱模型”理论,对转文化传播视角下的非虚构内容作品进行观察与分析,面对全新的传播挑战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策略:内容创新、叙事策略改变、激活潜在受众群体等。《文化相对论》作为2022年最新推出的跨文化交流节目,从节目形式、内容设置以及传播路径上都进行了“转文化”实践,提供了塑造相融相通性文化价值观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14.
梅煜  张立杰 《出版广角》2015,(17):216-217
儒家经典《论语》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伦理教化理论的起源。儒家依托“仁”建构“个体—家族—社会”的道德涵养路径,力图使儒学的“为己”与“利他”效用相统一。当代德育作为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必须从《论语》中汲取品德修养智慧,关注个体精神家园建构,优化德育路径设计,化解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胡文亮 《中国出版》2023,(16):67-70
《中国农村》杂志创办于1934年,该刊重点谈论的是中国农村的经济问题,是当时在白区内少数公开合法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刊物。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等5个方面研究《中国农村》的历时和共时传播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该刊何以成为“研究农村问题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作为中国世情小说的发轫者,其出版历程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回顾《金瓶梅》近百年的出版历史,多种出版样式并存,学术研究持续跟进,名家校注与“金学”普及相得益彰,在传播上呈现出断源—降噪结合、语—图互文、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与海外并行等多重特征。新形势下《金瓶梅》的出版与传播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出版环境,打造优质出版物,寻求多元传播渠道,培育健康的图书市场和高素质的传播受众,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在当代传承与传播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下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泰国为例,具体研究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现状,进而探讨其发展路径。我们以泰国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从“文化折扣”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受文化政策与民族环境等影响,泰国青年在与中国电视剧接触时,存在受跨域发行的语言差异、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影响观感等问题,同时也存在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生活化等符合泰国青年受众需求的题材、增加观影便捷途径和作品宣传的期待。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产品应从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两个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特性和背景下受众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保护研究的热门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文物的活化也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本文以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为例,探析“媒体+文物”的文物传播路径。《国家宝藏》的文物活化是时间、空间和人三者的整合与互动:节目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再媒介化文物形象的平衡点,通过仪式化传播,横向扩张文物的传播范围,整个过程“落脚”于人与文物,通过人与文物的交流,文物在生活中“活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专门记述古代妇女文化的典籍实在是寥寥可数。而这当中又以宣传“三从四德”伦理观的《女诫》、《女论语》、《女四书》等书以及宣扬节妇烈女的各种《列女传》为主,其次则是诗词、小说一类。更多的资料则散见于各类正史、别史、杂抄、笔记、方志、诗话、文集等书中。清代王初桐广为搜罗,用资博览,所辑《奁史》一书,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20.
张举玺  高上 《传媒》2023,(2):65-68
媒体是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支点。本文基于对俄传播的必要性和意义,观察俄文杂志《中国》在俄罗斯社交媒体平台VK上开设的账号“中国”,分析其塑造中国形象的优势,从主题倾向、信息发布形式、受众反馈等方面研究其对俄传播现状以及对中国形象呈现特点,考察其对俄传播中国形象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