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讨论旅游资料的英译问题。在旅游资料的英译中,可以使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来处理文化信息。在翻译方法上,主要表现为音译加释义,直译加意译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目前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探讨赣南客家文化英译过程。赣南客家文化翻译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文化翻译的分析表明,地方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保留地方文化身份,才能达到地方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全球本土化为赣南客家文化翻译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和象征。然而,"龙"的英译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怪兽。"龙"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国俗词语。如何恰当地传达此类汉语国俗词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国际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发现,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音乐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交流和互动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歌曲和曲名的翻译仍处于边缘化,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曲名英译势在必行。古筝曲名英译应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从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选择出发,通过直译、意译、增补翻译以及音译+增补翻译方法才能获得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亟待推广,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了更好的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恰当、得体、准确地表现出来,实现文化顺利交流,该文以广西少数民族水族、回族和侗族的特色词汇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该文认为拼音译法、音译造词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5种翻译策略能较好的解决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目的理论下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分析了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在纪实翻译策略下,歇后语的英译可分为直译和直译加注释;在工具翻译策略下,可分为套译和意译。  相似文献   

7.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探讨了汉语文化负载词,尤其是汉语新词的英译优化策略:直译中国英语、音译/直译加解释以及补偿的运用。异化翻译有助于传递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广告英译中,人们较多地使用直译法,然而为了既能有效传递原文信息,又能为目标语读者(消费者)所接受,还要针对汉英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选择其它的翻译方法,诸如: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修辞译、仿译、注释译等。  相似文献   

9.
钱仕盈 《现代语文》2016,(4):158-160
在"英译云南民族风俗文化"的翻译活动中,频繁出现因文化语境因素带来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接受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英译云南民族习俗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究文化语境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接受的影响。文化积累和文化异同制约翻译策略的选择,文化接受程度确定翻译接受程度。在英译云南民族风俗文化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语境的各类因素,选择相应的翻译手段,克服翻译障碍,实现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7,(5):44-47
戏曲在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商洛花鼓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对外传播中离不开翻译的支撑。从关联理论翻译视角出发,以商洛花鼓戏《带灯》为例,探讨该剧中方言、俗语等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为地方戏及其他形式的方言、俗语等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不少差异,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英文商标,译文必将失去原商标品牌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英文商标翻译必须结合汉语的文化介入,让文字翻译和文化翻译有机统一,译出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商标名称.本文从文化接纳角度来谈谈英文商标翻译应遵循的方法,旨在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文化接纳度,从而改善英文商标的汉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商标词的成功翻译,而目前汉语商标词的英译存在着一些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予以改进:改进纯粹的拼音译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直译法的使用;巧妙使用谐音取义法;剪拼法;在原商标词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杜撰;适当使用缩略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歌英译历史由来已久,关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直译或意译是就翻译方法而提出的争论,对诗歌翻译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直译和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如何使直译和意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4.
《楚辞》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反映了典籍翻译的研究型特征以及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孙大雨《屈原诗选英译》为例,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管窥如何使《楚辞》的民族文化特色走进英语世界。孙大雨以源语文化为依归,采用了直译、意译、直译与文外加注、意译与文外加注、音译与文外加注、文内补偿等多种方法。“加注”参与建构了整个译本的意义生成,也是译者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7,(3):88-91
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其文化态度,决定其翻译策略的取向。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译者文化身份兼具民族性和杂糅性,在英译《湘西散记》时,民族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大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杂糅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使得他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对待翻译,灵活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部分译文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李磊  王萌  叶年华  王越  李涛安 《海外英语》2023,(5):13-15+18
该文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对《伤寒论》通假字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伤寒论》两个译本的通假字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大多数通假字都可以采用忠于原文的语义翻译(如直译)进行翻译;而一些比较晦涩的概念,以译入语为导向、服从译入语文化的交际翻译能够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因此,对于《伤寒论》通假字的英译,应基于语义翻译理论采取直译本字的方法,但一些意义特殊的通假字比如疾病名或者人体部位名词可以通过归化策略,采取意译等方式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充分理解汉语成语的内在含义,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意译结合法、对等翻译等常用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其中以直译法最为重要。论文通过对比英汉语言成语的异同,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将汉语成语承载的文化特色和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18.
淦丽霞 《现代语文》2015,(2):139-141
霍米·巴巴,作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及其"杂糅"和"第三空间"的理论概念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体策略,也展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和现实借鉴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结合中国文化外译的实际情况,试析适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理解具有制约作用,特定的文化语境赋予原文以特定的含义。因此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文化语境入手,探讨了文学作品在翻译中如何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直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意译等翻译方法正确理解并翻译原文,以图准确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20.
吴二红 《海外英语》2014,(6):148-152
语言是社会和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而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该文选取了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文中从目标语言中动物形象的处理问题着手对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其中谈到的策略包括直译、对等翻译、意译以及直译加注。该文意在通过对汉英动物习语的特征、文化内涵以及翻译策略的研究,增进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审美,并且促进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