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宁说,他写孔子,爱孔子,但不是"新儒家"。他不认为祭孔有多大意义,不认为孔子的思想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也反对现在的孩子诵经、背《弟子规》《新论语》是一本难以定义的书。"首先钱宁不是于丹,也不是李零……它是对《论语》的一种解构式的解读。"该书的责编李  相似文献   

2.
日本作家井上靖钟情于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一生中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量多质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晚年,他对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乃以耄耋高龄重读《论语》。《论语》中孔子对人生的深刻而广阔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准备对人生进行总清算的老人。经过深入思考和理解,他认为,孔子不单是中国文化的先哲,更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3.
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周谷城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化丛书”,现在已出版20余种。丛书中收有一种日本中村元著《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阐述东方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很值得阅读的。 中村元是日本著名的研究东方文化与思想的学者,曾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50年代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现为日本东方学院院长、东方研究会理事长。他的著作颇丰,纫《世界思想史》、《亚洲佛教史》、《印度思想史》、《亚洲与日本》等。  相似文献   

4.
肖允岐 《新闻窗》2005,(4):33-33
笔者阅读了2005年5、6两期《财富故事》,认为其中的“论语”栏目颇有新意,两期刊物共刊发了13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短文章。“论语”这一栏目的内涵具有深邃的意蕴。《论语》乃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言论集,它是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作,编者用“论语”做栏题,显然是匠心独具。栏目中每个小故事都寄寓一个哲理。读后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5.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6.
回眸历史,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思想论著,汗牛充栋。若要谈及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就不能不讲到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儒家学说。而提及儒家文化,是不能不说《论语》的。《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的“接闻于夫子之语”的思想汇编。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汉时称之为“传”,宋以后列为“经”,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7.
陈慧 《大观周刊》2013,(2):22-23
儒家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孔子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始祖,《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作为指导.以仁学理论为基础.强渊是美与善的结合。《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奠基性的,其反应出来的社会美、自热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不但对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孔子的安贫思想,历来有很多学者曾予以批判,认为这是露骨地要求下层的“人”在经济上退让与屈服。对于这些说法,张海鸥在《河北财贸学院学报》第1期上撰文,表示了不同看法。张文认为,孔子安贫说的本意,原是提倡一种对待贫和道的态度。安贫是乐道所要求的,乐道才是目的。在贫与道的关系上,有志之士应该不图安逸,不怕贫困,致力于道,矢志不移。这种品格是高尚的。孔子这些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士说的,不见得存有担心“小人”造反、企图麻痹他们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孔子也并非一定要人们永远安于贫困,他认为对于富贵,只要合于“义”和“道”,就是“可求”的。孔子对子贡经商是赞许的,他未说过一句反对经商的话。这些都说明孔子的求富思想  相似文献   

9.
文章流传不外乎口耳相传和读写相传两种手段.曾子文章的古今流传属于儒学经典阅读的精神生产流程.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经》作为孔子、曾子孝治思想的巅峰,作为中华孝文化的首要宝典,其古今流传的阅读历史仅次于《论语》,其社会的久远影响不但享誉东方,而且雄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它是孔子向弟子传授知识和讲课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诗》、《书》、《礼》、《易》等先秦文献精髓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1]。因此,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既然如此,那么《论语》对于档案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11.
晓言 《中国广播》2007,(9):78-78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都曾产生很大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12.
在各诸侯国混战、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孔子竭力提倡"礼""、仁""、中庸"的政治思想,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的礼乐制度。《论语》中对音乐艺术的记述,集中记载着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饱含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乙亥岁末,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卢淑樱小姐为学位论文第二次来京垂询民初至抗战前夕出版界史事。同行有殷嘉慧小姐。正题谈毕,两位又提到编辑学中的孔子。作了些回答,录以就教方家,以引玉。 问:大陆有编辑学的研究,有说孔子是编辑家的。您认为这样说对吗? 答:二位“突然袭击”。我对编辑学又不很关心,一起探究吧。 十年来是有很多文章、工具书中这么提。问题不是对不对。只要有充分的可靠的材料,从逻辑上讲得通就可以。但是至今见到的,仅仅是重复一些没有论证的结论。也有引经据典的,但可惜,引的都是汉代迄晋的。如《史记》、《孔子家语》、《尚书·序》里几句话。不出这三本书。这些书都是汉代尊儒后的作品,就有靠不住的东西。所引用的话都是在《论语》里找不到影子的事,或《论语》里有点影子而被拔高了的。《史记》是部伟大作品。但“《史记》采众说成书,不免抵牾。至其叙述之罅漏,先儒往往驳正”(《四库全书总目》)。《孔子家语》现在能见到的是王肃注本,是部托名孔安国的伪书:“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  相似文献   

14.
李零先生以《丧家狗》来命名他解读《论语》的新作,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也就是褪去了圣人色彩的孔子,他认为这个真实的孔子是个唐吉诃德,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年第1期刊载孟巍隆君大作《〈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的读音纠正》,孟君讨论《论语·卫灵公》篇首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句中"陈"字的音读,文章认为既然古籍明书为"陈"而非"阵"字,而"陈"又有  相似文献   

16.
郑毅 《报刊之友》2011,(1):62-66
作为曾经“代表封建奴隶制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孔子如今完全恢复为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处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的时代,孔子的形象传播也注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杂。从备受争议的于丹《论语》心得,到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儒生齐颂《论语》:从打着圣贤招牌收费不菲的国学班,到有官方背景的大规模祭孔……孔子的形象与功能不断变化并被改造。本文根据对孔子形象的认知与梳理,恩考娱乐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孔子。  相似文献   

17.
祝清亮 《出版参考》2010,(14):32-32
转型期,社会普遍存在浮躁的心态。有没有一剂良药可以抚平人们的心灵呢?窃以为,《论语》正是这样一剂良药,它犹如一座到处深藏奇珍异宝的宝山,值得探秘。近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论语〉连环画》可称得上一剂良药,它犹如一把登山的拐杖,让读者在领略山巅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能够填充智慧的背囊。《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言行的最主要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8.
钱逊 《全国新书目》2010,(17):38-40
《论语》的思想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信仰,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在当下,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孔子,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郑毅 《今传媒》2011,19(1):62-66
作为曾经"代表封建奴隶制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孔子如今完全恢复为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处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的时代,孔子的形象传播也注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杂。从备受争议的于丹《论语》心得,到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儒生齐颂《论语》;从打着圣贤招牌收费不菲的国学班,到有官方背景的大规模祭孔……孔子的形象与功能不断变化并被改造。本文根据对孔子形象的认知与梳理,思考娱乐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孔子。  相似文献   

20.
四书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4):104-104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叆n)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