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诗的解释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如果按上文的解释理解,那么,学生学完这首诗后就多少会对这位头发蓬乱、忙着学钓鱼的小孩产生一种看法:这孩子有点不懂事,没有礼貌,为了忙着学钓鱼,连路人的问话都不理不睬,未免太那个了……可是,只要我们认真地琢磨、查对一下,就觉得…  相似文献   

2.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不少人都感到现在语文越来越不好教了。学生私下说:“中国字认得,课文读得通,大概意思知道了,还学什么?”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一、利用插图,巧设问题巧妙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陈毅的《梅岭三章》时,我们先让学生看插图,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一)从图中看,这三首诗写作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二)图中的人物陈毅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问题是理解这三首诗的前提,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课文的重点和难…  相似文献   

3.
孔祥玲 《河北教育》2002,(10):43-4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诗,大部分学生把“路人借问遥招手”中的“招”理解为“招手”,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是“摆手”。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可是同学们还是各持己见。这时我引导说:“你们双方为什么不用表演的形式来证明各自的观点呢?”经我这一点拨,同学们茅塞顿开。甲方(理解为招手一方)派两个代表演小孩和问路人。当“问路人”作揖问路时,“小孩”立即招手。看到这儿…  相似文献   

4.
启发儿童创造性思考,开发其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创造性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在设计《小儿垂钓》一课时,我在创造性教学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教学时,我注意运用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在学生对诗中的字、词、句提出一大堆问题后,我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请小朋友先读一读前面两行诗,看一看在河边钓鱼的小孩。想办法理解一两个生词。”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办法解词,同时,通过简笔画、语言创设情境,刺激学生主动猜测。学生很快便通过看图理解了“蓬头”、“稚子”、“…  相似文献   

5.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写钓鱼的事。  相似文献   

6.
[案例]内容:古诗《小儿垂钓》讲的是一个乱蓬着头发的孩子在河边钓鱼,他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人在问路,就早早摇手,原来是怕那人把鱼儿给惊跑了。(部分教学过程)师:我们再看看插图,联系“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看图,思考)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在孩子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点儿草。生:不对,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开动脑筋,分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情绪激昂)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相似文献   

8.
释词六法     
一、演示释词法理解象声词或某些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 ,无需用口头解释或书面解释 ,只需演示一下就行。例如第十册《田忌赛马》中的“目瞪口呆”这个词 ,只要老师当众演示一下 ,学生就知道这个词是“受惊而发愣”的意思 ,然后再多叫几个学生进行演示 ,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这样释词 ,形象生动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看图释词法有些词语可借助课文插图去理解。例如第六册古诗《小儿垂钓》中的“蓬头”、“稚子”、“垂纶”等 ,只要老师指导学生去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学生不难发现 ,“蓬头”指头发散乱 ,“稚子”指小孩 ,“垂纶”指钓鱼…  相似文献   

9.
《小儿垂钓》(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30课)的作者胡令能,是生活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的诗人。他曾一度“隐居圃田”,熟悉农村生活。《小儿垂钓》就是一首描绘农村儿童生活的小诗。《小儿垂钓》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两句紧扣诗题,交代了人物与环境:小河如带,绿草如茵,一个“蓬头稚子”正在岸边聚精会神地“学垂纶”。“蓬头”,源于《诗·卫风·伯兮》中的“首如飞莲”。莲是蓬草,这种草干枯后根部断开,遇风旋转。“蓬头”,是说他的头发未加修饰,散乱、蓬松,状如蓬草。诗人抓住这么一个特征,就把钓鱼孩子的质朴形象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这个农村孩子的钓鱼技术并非十分娴  相似文献   

10.
孙珊 《湖北教育》2024,(3):70-71
<正>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疑”的牵引力作用,引导学生开卷识疑、以疑促思、以思触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古诗《示儿》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一、初读题目,产生疑问上课伊始,笔者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诗的题目,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看完注释,明白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同时提出“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位父亲是什么人?他想跟儿子说些什么呢?”等问题。笔者根据这些疑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并合理猜测写作内容。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一首古诗《夜宿山寺》(齐背) ,这首诗是谁写的?是抓住哪一个词来写的?通过这首诗的学习 ,你认为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想象丰富 ,气魄雄伟)。今天 ,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诗人的这种浪漫风格。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一)抓住课题 ,引导发现 :同学们能用“望”组词吗?(遥望、观望、仰望……)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题 ,想想你能发现什么?(二)学习自读课题 ,探索发现[发现一] :课题中的“望”就是“远望”的意思。(或遥望……)自主探学] :1 你能到课文中找出你的…  相似文献   

12.
一、唐诗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什么?围绕一个“留”字,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诗的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又引申开去,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色?给人的启示是什么?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1)诗从“相访”写起,由“孤舟”写到“至天涯”,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第二句用“万转云山”…  相似文献   

13.
钓竿与钓技     
小希 《大学时代》2006,(4):I0001-I0001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古诗&;lt;小儿垂钓&;gt;时,为启发学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这个钓鱼的小儿吗?为什么喜欢他?……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首古诗词都配有精美的插图。笔者认为,应该删去这样的插图,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古代诗词都很有意境,大多数古诗词都是诗中有画。在弄懂诗意词意的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很有帮助,但是如果课本中配上了插图就局限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在想象时总是围绕插图转,跳不出插图这个框框,想象的翅膀就飞不起来。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本年级课本中还没有出现《咏柳》这首诗时,我提前上了这首诗。学生在弄懂诗意而没有插图的情况下大胆想象画面,然后再把想象的…  相似文献   

16.
看图学文《小站》介绍北方山坳中的一个小火车站,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和认真工作,给旅客带来温暖的春意。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把握课文结构,抓住贯穿全文的“小”字层层剖析,理解课文内容。一、观察画面,直观感知“小”紧扣“小”字,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内容。可提问启发:①画面上是怎样描绘小站的?从哪些地方看出站“小”?(一间红瓦灰墙的屋子,一排白色的木栅栏,三五个人影。)②画面上描绘的是哪里的一个小站?(这是北方山区铁路线上常见的一个小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初读课文。要求分清课文…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8.
《暮江吟》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 ,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全诗文字凝炼 ,通俗易懂 ,以时间为序 ,抓住了傍晚和夜晚不同时间里江边景物的特征 ,在读者的眼前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深秋风景画。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 ,画一画 ,写一写 ,从而学好这首诗。一、读一读 ,理解诗意这首诗语言质朴 ,诗意浅显 ,学生只要对照文中的注释 ,就可以大致理解诗的意思。1 指名朗读 ,注意正音。2 自读 ,参照注释或联系诗句想想“残阳”、“铺”、“瑟瑟”、“可怜”、“似”的…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生。:老师,我不明白,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这老翁为什么要出来钓鱼?师(略一沉吟):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同学有问题?生:老师,我认为这首诗是假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理解“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教学过程:一、导语,激发学习动机。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