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2.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高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加强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本文就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真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体验幸福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获得幸福的体验,从而打造幸福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5.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语文的经验与知识,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具体而言,要联系生活,让文本意蕴走向通俗;对接生活,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再现生活,让情境体验更为真实。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承载者,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为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推动者,给学生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让“幸福”走进课堂呢?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上《品德与社会》课时,师生需要真正互动,感受鲜活的教育,在体验中闪烁思维,在思辨中获得真知。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点,科学运用各种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自主提问——启发学生锻造生活钥匙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学校课堂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它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营造充满乐趣,彰显学生生命活力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体验教育的幸福,从而提升初中生课堂上学习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内化不能靠“输入”,良好品德的形成缘自身心的体验。品德教学要让学生在实践的参与中、情感的体验中、自主的感悟中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使其转化成支配行动的道德力量。体验如同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课堂和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带领学生走向体验的王国已成为共识。可事实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浅尝辄止,甚至弄巧成拙的体验很普遍,  相似文献   

11.
刘红霞 《教师》2011,(13):66-6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12.
叶澜说:“要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体验,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才能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异彩。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课堂的生成呢?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教学是教育主要形式,是以知识为媒介,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有智慧的教师总是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激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幸福生向往。要营造温馨幸福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在课堂设计,课堂操作,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让课堂产生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让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  相似文献   

14.
活力教育旨在强调发展师生的潜在创造力,充分开发师生生命活力,实现师生自主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幸福者和幸福创造者的教育.因此,活力教育需要幸福校园,幸福校园更加呼唤活力教育.“经营活力教育,创建幸福学校”有两条主线:一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不仅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还给孩子一个幸福人生.二是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生命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幸福的教育是“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栖居”,这里的生命不只是学生的生命,也包括教师的生命。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而忽视了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忽视了对教师生命幸福的引导。实际上,幸福教育不仅要追求学生的幸福,而且要追求教师的幸福,要创造师生共同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6.
周一贯 《江西教育》2003,(13):20-2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激扬师生的生命活力。要让课堂因生命活力的充盈而精彩纷呈,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更好地“自我表现”,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大胆地“亮相”:不仅给他们创造机会,而且改善课堂的运作机制,深层地调动学生“自我表现”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施展手脚的天地。一、自主选择在传统的课堂里,学生的“表现”都要由教师指令分配,学生只是被动服从,应命而作,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选择,不仅仅是因为选择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品德·生活(社会)学科特有的育人目标(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决定了品德课上不论涉及何种题材的活动,不论面对何阶段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都要直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螺旋上升的生命成长特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将生活的各色种子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让它们孕育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相似文献   

18.
成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其中的“多活动” ,就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教学时间 ,让学生放开思维 ,主动学习。现就围绕课堂中教师如何“放”的问题 ,略谈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采取“放”的策略 ,是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学生是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自主体 ,是自身价值的拥有者、支配者和创造者。因此 ,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 ,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张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9.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把课堂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题“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柴玉敏 《教育》2012,(6):52-52
初中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积极地学习。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思想品德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章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