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4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4岁前儿童已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仅能习得其中较为典型的类型。从"了"字表示完成和表示事态变化两种不同含义的角度,揭示说汉语儿童早期时间意识是从"了"开始的,得出"了"的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分析影响"了"的习得和影响儿童早期时间范畴习得的原因,以期对儿童早期母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3岁说汉语儿童的方位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过程,结果显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上"类及"里"类方位词的习得要早于"下"类及"外"类方位词,且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位词.笔者认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受到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方位词的语义理解难度、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长沙两名1至4岁说汉语儿童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合语料分析儿童关联词语习得的类型、时间和特点,并从心理基础和语言基础两方面对儿童关联词语习得的因素进行剖析,以促进儿童复合句的发展,为儿童早期语言能力训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4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儿童疑问句习得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所获数据进行早期儿童疑问句习得的形式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阶段儿童的疑问形式凸显不一样,这表明儿童早期的疑问句习得受到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3岁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词义的理解出现了很多指代错误现象。运用了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儿童早期话语中的指代错误做研究,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儿童对词义的泛化、窄化和特化。借助原型理论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以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词义,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标记关联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框架内探讨汉语早期儿童“了”的习得内涵,认为事态变化标记Le2和体标记Lel都与时间意义存在标记关联:当Le2和Lel表示“过去”意义时是时间意义与事态变化意义和体意义的无标记关联,并且Le2和Lel表示“过去”意义是它们的原型意义;否则为时间意义与事态变化意义和体意义的有标记关联,并且非“过去”意义是k2和Lel的非原型意义。本文对三名汉语早期儿童使用的“了”做了穷尽性统计研究,发现:1.早期儿童习得的“了”,无论是Le2还是Lel意义都比较单纯,是各自的原型意义;2.Le2和Lel都基本表达过去时意义,这意味着早期儿童已经具备了时间知识,“了”是汉语早期儿童最早使用的时间意义标记;3.早期儿童先习得Le2,后习得Lel,说明早期儿童对时间范畴的习得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其方向由外向内,即先习得外在时间结构,后习得内在时间结构。我们认为:儿童语言习得情况一方面可以验证一些普遍的语法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某些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以两名说汉语儿童一岁至五岁长期跟踪观察所获语料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法、自然观察法、归类法对儿童早期省略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两岁左右已能正确使用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和宾语省略,定语省略的情况极为少见。儿童省略句习得过程受语言环境、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的制约和语速过快等因素的影响,在习得过程中存在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8-113
"不"字是主要的否定词,"不"字否定句的发展是说汉语儿童否定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岁半到3岁半早期语言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名儿童的否定范畴"不"首次出现在1岁半左右,而且在1岁半到3岁半之间,"不"一直占据所有否定词的主导地位,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3岁半已基本习得"不"字否定词。说汉语儿童"不"字否定句的误用多表现为"不""没有"的混用与泛用,以及"不"的位置错误,这与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相关,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的发展,否定词"不"的误用会逐步且自然地向正确使用过渡。  相似文献   

9.
运用分类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2岁儿童长期跟踪观察得到的语料做分析,试图找出1-2岁儿童早期副词使用的总体状况和习得特点,并探究其原因。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否定副词,其次是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不",程度副词中"还"的使用频率最高。文章认为,儿童早期副词习得与语言输入及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儿童在早期习得汉语语言的过程中,和时体有关的词"了"大量出现。然而,在儿童早期的语料中,表示完成体标记的"了1"和表示现实关联性的"了2"的句法位置是重合的,确定早期"了"的性质对认识汉语时体系统的习得至关重要。长期追踪的语料从以下四个方面为确定早期出现的"了"的性质提供了证据:早期语料中和"了"共现的句子的情状类型、语料中的"了"字句的错误类型、典型"了"字句的出现情况和体标记的系统性,这就证明了儿童早期出现的"了"只是表示现实关联的"了2",而不是"了1"和"了2"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1.
一岁儿童动词发展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句法习得与他们对动词的理解和习得过程联系紧密,但是早期句法的习得到底是以单个动词为基础还是以天生规则为基础,这个问题研究者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名北京女孩1岁4个月到1岁10个月的自发动词,从词序与论旨角色和零论元现象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探讨儿童早期句法习得中语言环境和天生规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成人语言否定结构为参考框架,对1;8—4周岁汉语儿童的否定结构类型和否定标记的误用进行了研究。认为(1)早期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否定范畴的认知能力,但作为一个范畴来讲,还没有完全的获得,只能掌握其中比较典型的结构类型;(2)早期儿童否定结构的习得存在很多错误,儿童在这个时期对事件的时间性、人对事件的主观反映以及事物在“量”上的性质认识尚不清晰,语用及交际能力相当不完整;(3)否定结构习得的成熟与否是儿童早期语言习得阶段结束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从早期的语义结构习得策略进入语法结构习得策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长期跟踪观察两名3岁说汉语的儿童成长到6岁所进行的会话,建立语料库。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在会话习得过程中,已能对话轮的动态转换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策略获得话轮、保持话轮、出让话轮及对会话中的重复和冷场进行修复。从认知、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分析儿童话轮转换的规律及特点,以更好地帮助儿童习得会话。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语言游戏说",采用调查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结合日常生活中儿童录音语料,基于个案研究,聚焦考察说汉语儿童颜色词习得。研究发现:1.儿童在一岁半左右就已开始对颜色词有了答对或答错的结果;2.说汉语儿童在三岁前已至少习得六种颜色词;3.颜色词的习得顺序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遵循先是黑色、白色、红色,然后是黄色和绿色,然后是蓝色,最后是紫色和橙色的顺序,中间色颜色词的习得也不一定晚于单色颜色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以4名不同年龄的汉语学前儿童为例,运用观察和录音的实证方法,调查分析汉语学前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方式与特征。内容包括:语境关系顺应与语用能力习得;语言结构顺应与语用能力习得;动态的顺应中的语用习得;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与语用能力习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母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过程被称作"迁移",因两种语言相异而阻碍正确习得二语的现象被称为母语负迁移。本文中,笔者从英语写作中的词汇层面分析了汉语负迁移现象,探讨了产生汉语负迁移的原因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的特点,本研究以257名2-6岁儿童为被试,研究了(1)2-6岁儿童图画阅读的眼动发展特点,图画信息获取能力和文字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2)4-6岁儿童的汉字视觉解析能力发展状况;(3)4-6岁儿童汉字视觉表现能力发展阶段。从阅读的视觉关注,汉字知觉解析和汉字视觉表现三个层面论证了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探索了汉语儿童早期阅读和读写的视觉认知关键点,揭示了汉语儿童早期阅读和读写发展的文化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汉语能力对维吾尔族学前儿童的汉语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2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在与80名3~6岁维吾尔族儿童互动时的汉语口语资料,以语句长度为指标,分析教师的平均语句长度和最长5句话语的平均长度对儿童汉语语句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的平均语句长度能显著预测儿童的平均语句长度,说明教师的汉语能力对儿童的汉语习得有显著影响。教师应充分重视自身汉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有意识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汉语能力差异调整自己的语句长度,以促进维吾尔族学前儿童的汉语习得。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对英语母语留学生汉语情态助动词习得过程及偏误进行探讨和分析。在内在因素方面,文章将竞争模式与"对应""内置"两个语言处理过程相结合,通过对英语母语者汉语情态助动词运用的个案追踪研究,显示语言运用是将形式与功能进行"对应"和"内置"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语言形式的竞争及对各形式竞争强度的调整。但除了"对应"、"内置"和"竞争"这几个内在认知因素外,习得偏误的产生和语言处理过程还受到外在因素("输入")的影响,文章从竞争模式提出的信号可靠性、信号可得性、信号冲突强度三方面分析了输入对情态习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现代汉语中"反身""返身"混用现象,分析在表示"转身、回身"意义上,二者具有相同的理据性、系统性,但"返身"通用性更强,且无歧义,因此建议在此义项上以选择"返身"作为书写形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