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叶名琛的悲剧及原因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叶名琛任两广总督,兼任对外交涉事务的钦差大臣。一八五八年一月五日英法联军侵占广州时被英国侵略军俘虏,后来被送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年后客死在那里。时名琛的悲剧结局,在当时被讥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嗣后,这“六不”成为评论叶名琛之根据,或以“六不”定论为妥协投降。然而,造成叶名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叶名琛本人在这个悲剧中应负什么责任?叶名琛到底算不算妥协投降?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叶名琛这个人物,给历史人物以适当评价,我们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愿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同志。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叶名琛的悲剧,是清政府当时的对外方针造成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道光皇帝制定的  相似文献   

2.
略论叶名琛     
被戴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帽子的叶名琛,是近代史上颇值得议论的人物。他盲目自信而又昧于世界大势,他妄自尊大而又怯于对敌斗争。他靠吕祖的乩语来应付敌人的最后通谍,他用“海上苏式”的雅号来为自己的被囚异国解嘲。其实,叶名琛这个角色显示的,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清政府这个天朝上国急剧跌落过程中的缩影,是道光皇帝虚骄鄙吝作风影响下的清廷官僚的代表。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憬悟于鸦片祸害之深,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并委以“钦差大臣”的头衔。这件事本来是做得对的,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禁烟、缴烟、销烟,做得有声有色,并斩钉截铁地申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之死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这是林则徐在充军伊犁时,写赠老战友邓廷桢的诗。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来广东查禁鸦片,曾依靠群众在广东沿海多次击退英军进攻。但他最后被诬,流放新疆之伊犁。关于林则徐的事迹,人们知道的甚多,然而他的忠灵在何处归宿,知道的人似乎还不多。据《清史·列传》:林则徐“行次广东潮  相似文献   

4.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他却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1851—1852年合刊的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分会会刊》上,包令发表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其中说林则徐“忠诚地、,汗不同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主持广州战事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是马克思笔下的两个中国人其中的一个,也是清代中国的高级官员被外敌掳走的唯一的一个总督大员。广州陷落,总督被掳,国人把种种怨愤自然地加到叶名琛的头上,文人们更把他讥为“六不将军”。然而,马克思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却给叶很高的评价。叶名琛到底如何评价?他是否“不战不和不守”?他又为何甘做英人俘虏?这实际上是些未解之谜。本文对这些问号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中央政府多次派钦差大臣对澳门进行巡视,体现了国家对澳门的统治权。1839年9月,林则徐巡阅澳门,把澳门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对英斗争的前沿阵地。林则徐巡澳对宣示中央政府在澳之主权与强化对澳门之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8年以前,中国政府一直在澳门行使主权。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东后,为了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有效地开展禁烟斗争,十分关注在中西方交往中地位极其重要的澳门,并在澳门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禁烟斗争中,林则徐亲自巡阅澳门,给予鸦片贩子打击与震慑,并恩威并用,正告葡澳当局安份守法。林则徐此行受到澳门中国民众热烈欢迎,亦受到葡澳当局的礼遇。  相似文献   

8.
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军所俘,客死他乡。关于他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一个投降派,但本文主要通过当时中国士大夫普遍的文化心态加以分析,找出导致叶名琛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桂屏 《文教资料》2009,(33):97-98
十八世纪末期.英、关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灾难。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人民站在一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禁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本文就林则徐禁烟斗争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是中国杰出的民族英雄。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出身贫寒。4岁开始读书,7岁学文,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先后出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在清代官场可以说是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敞开,西方文化的东来,士人的知识结构也由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使科举考试在内容上作出相应的变更,而这反过来又驱使士人以西学为知识取向,逐渐远离科举考试。近代士人知识结构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科举制度根基,加速科举制度解体。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是近代中外冲突中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起因于鸦片贸易,而战争的结果又促进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近代来华传教士把战争和贸易看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事件,对战争的辩护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贸易的谴责。这种矛盾的认识态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机中,科举制度的腐败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已彰显出来,一些开明的中国地主知识分子开始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1902-1912年是中国科举制度被废止、新式学校教育初创的时期,也是云南新式学校教育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云南完成了教育行政机构的初步建立及新式学校的创建,从根本上保障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近代云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劳工的需求和清政府禁止华工出洋的传统政策发生了激烈冲突。英法等国迫切希望谋得在华招工的合法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好为它们提供了契机,战争形势左右着华工问题的交涉。在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下,合法招工权利首先被清政府两广地方官员所承认,随后的《北京条约》更是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导致华工出洋合法化的主要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是野蛮的、落后的、可鄙的,这几乎是一条不需求证的公理。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现实,精英分子对西方观念逐渐扭转过来;这是个一个复杂的过程。黄遵宪在现代的西方意象演进中,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动因、方式、关注的内容、资料来源上与鸦片战争之前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变化。在研究目的上继承了之前注重经世致用的一面,在研究方法上则没有延续文献考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而是考证与论述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关切现实和实事求是并重,在资料来源上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多篇文章。阐述了鸦片贸易的性质和鸦片战争发生原因,以及鸦片战争给中英两国带来的影响,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世学派试图通过提倡“经世之学”来挽救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或寻找社会发展的新的出路。他们揭露黑暗、评击时政、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关心国计民生,要求改革。相对当时清朝官方提倡的“宋学”和“汉学”,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他们立足现实,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开近代学术之风气,对后来的洋务思潮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发轫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理为 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