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闽南俗语作为切入点,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分析闽南俗语的文化积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地位。提出未来借助闽南俗语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对闽南文化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闽南俗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特征,非常适合和值得用图像形式诠释和传播。对闽南俗语进行图像化表现,将有助于受众理解闽南俗语,也将使闽南俗语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闽南俗语的图像诠释与传播需要文与图的互动相生,同时应力求超越“图解”和“话说”的层面。此外,闽南俗语图像的有效传播可从静态和动态的图像传播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随着闽南文化大力发展的需求,对于如何有效的保护与传播闽南文化,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闽南俗语推广的研究,以近年出现的惠女阿芳画说闽南为个案研究,围绕其“闽南俗语”这一艺术创新语境而展开,其内容的通俗、生动与时代感气息,充满了浓郁的人性生活与艺术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的视觉感知,这恰好是当下保护与传播闽南文化必要的传递形式。以图像诠释文化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王维微 《教师》2020,(5):19-20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简要介绍了闽南文化的内涵,分析了闽南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并从利用俗语俚语、闽南建筑艺术进课堂、闽南传统习俗进课堂及开展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交流活动四个方面分析闽南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通过渗透闽南文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
闽南方言与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闽南方言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语言类型,但随着普通话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方言以及文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强势,甚至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消亡的现象。基于此,想要让闽南方言与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在小学语文地方课程中融入闽南方言与文化,凸显出其文化体系在小学语文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方朦 《教师》2020,(3):124-125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创新沉淀与累积的区域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是闽南人民的智慧结晶。根据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第一中心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将闽南文化引进幼儿园,让幼儿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不仅能够让幼儿萌发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心智发展,还有助于闽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章作者所在幼儿园以闽南文化为蓝本,充分挖掘并把握闽南文化的精髓与教育价值,对闽南文化融入幼儿课程建设、环境创设以及组织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幼儿在学习闽南文化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跞 《新教师》2020,(3):27-28
近年,厦门的小学在推广闽南文化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厦门的小学在传承与发展闽南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为了了解学生和家长对闽南文化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态度,笔者针对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编制了《闽南文化调查问卷(学生版)》和《闽南文化调查问卷(家长版)》,分别从其对于闽南方言掌握情况、闽南戏曲了解程度、闽南文化学习兴趣三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8.
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常见的闽南文化即区域文化或闽南方言区文化的这两种主要说法.都不足于全面规范闽南文化的概念;而第三种观点即闽南文化为民系或族群文化,如果充分运用族群理论进行分析,则可以比较妥贴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展示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其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与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9.
闽南民间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闽南地区文化、民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闽南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鲜明特色,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闽南民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曲调,音乐的背后是对音乐创作者的记忆,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记载了闽南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成果。闽南民间音乐传播在闽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区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0.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泉州是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闽南服饰美有丰富的艺术文化元素,蕴含重要的审美价值,教师通过挖掘适宜的服饰文化内容开展美育,建构多元的感知渠道,能提升幼儿对闽南文化美的欣赏、表现、创造的能力,激发幼儿热爱闽南本土文化的情感,弘扬优秀闽南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闽南文化负载词折射出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气质,因此成为泉州外宣翻译的难点之一。本文以举例说明、横向对比的方式,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来指导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文化词语英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拍胸舞是流行于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民间舞蹈,其风格独特、色彩浓郁、自娱性强。在时代的发展及历史沉淀中,拍胸舞的表演形态与舞蹈功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丰富与改变。作为闽南代表性民间舞蹈,拍胸舞有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价值。同时,作为一项旅游文化资源,其对外文化交流价值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以晋江流域、九龙江流域为主要区域的闽南地区流传着许多以朱熹为原型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通过闽南民众的文学想象将朱熹的笔墨能力神奇化,并且在庇护民众时发挥了独特作用。朱熹民间想象中所传达出的崇儒尚文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对于弘扬闽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思想精华,规范闽南民众的思想行为,构建和谐有序的闽南社会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陈三五娘》是流行于潮泉两地的经典名剧,在闽南文化圈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文章通过分析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揭示蕴藏于其中的闽南文化的特性,即闽南文化具有崇儒与远儒、保守与开放、遵礼与反叛、精英情结与草根意识并存的二元性,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性,与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移民历史和剧本本身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陈三五娘》还体现了闽南文化草根性、边缘性与多元性的特征,二者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相似文献   

16.
民间戏曲向来与民间信仰唇齿相依.尤其是闽南的打城戏,直接由宗教仪式脱胎,最终实现了向戏曲形态的转变,其蜕变过程仰仗于闽南民间信仰提供的动力.具体而言,打城戏经历了戏剧因子萌芽--戏曲形态形成--表演团体的集体转化三大阶段.其间,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打造了两大市场:一是宗教法事市场,它促使了宗教法事向戏曲的转化;二是民间戏曲演出市场,由"敬天"、"法祖"两大观念相结合,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开辟了得天独厚的舞台,直接促成了戏曲形态的形成.从本质上看,闽南民间信仰浓厚的世俗性,导致宗教团体中分化出戏曲表演团体,促成宗教与戏曲的"联姻",从而催生了独一无二的仪式剧种--打城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民族舞蹈学研究方法和舞蹈教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从课程开发的角度,首先论述了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价值。其次对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笔者的课程观。再次,提出《闽南民间舞蹈》课程性质、目标,同时对《闽南民间舞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合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9.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