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数字新闻研究方兴未艾,技术、制度、实践和行动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认识和(重新)概念化新闻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键面向.然而,如何把握这些不同认知对象在该领域研究中的组合和动态,并协调它们之间不对称的方法论取向是极具挑战的.本文首先梳理了新闻流通概念化的历程及其研究的演进,然后从"关系可供性""扩散网络"和"流通秩序"三个...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1,(8)
"新闻真实"是一个应该被当下数字新闻研究高度重视的"古老的新问题"。尽管新闻学已对此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偏向于把"新闻真实"理解为对传统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从新闻业自身发展与演化规律出发,尤其是针对数字传播语境的新挑战,阐释"新闻真实"观念的研究仍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回应了对新闻真实的一些常见怀疑观点、分析了新闻真实对新闻专业化和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意义,设想了我们如何可能在数字新闻学研究中继续关注和重新思考新闻真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闻真实"的新定义。本文呼吁学界应对"新闻真实"这个规范性理念进行更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以便在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新闻实践创新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2,(2)
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8):12-20
在数字新闻生产与流通的生态中,"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与策略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数字时代对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往往与新新闻样态的出现相伴生,学术界形成了若干围绕新闻真实的"××真实"类阐释语簇。本文认为,媒介技术层面的"体验真实"、认知心理层面的"收受真实"以及权力关系层面的"协商真实"是数字时代"新闻真实"理念在流变中衍生出的阐释话语新构型。经典新闻学理论中的真实性理念因新闻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差异而呈现不同面向,数字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在承认"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从作为新闻行业的一种专业准则转变为协同再造社会集体理性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4):4-12
社会学曾在新闻研究的不同发展时期深刻形塑了这一领域的面貌,在数字新闻时代依然是主导的研究范式之一。本文着重从新"客体"和"新"理论两个层面呈现数字时代新闻社会学的发展状况,意在回答新闻社会学究竟能为数字新闻研究提供哪些助益。未来仍应加强新闻与社会学的再连接,以继续夯实数字新闻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7):33-42
数字新闻创新性的重要变化之一,在于可视化从过往新闻文本的文字内容点缀逐渐成为数字新闻产品的核心叙事。在系统梳理这一变化的技术文化背景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可视化作为数字新闻核心叙事的中国经验,归纳出九大类数字新闻可视化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滑屏和感官沉浸凸显出可视化新闻叙事的情感体验,并对可视化新闻叙事生成的"虚拟可导航空间"的特征和理论价值进行了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7.
常江 《新闻记者》2020,(2):12-20,31
本文以来自三个国家、共84位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为经验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尝试对"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新闻理论体系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数字新闻学在四个方面对传统新闻学体系实现了范式性突破:技术在新闻业态中日趋扮演生态性角色,数字新闻从业者的技工化,基于情感网络的新闻业的成型,价值极化和价值虚无成为新闻业的持续性危机。上述突破使得"数字新闻学"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具有了经验和逻辑基础。本文进而从价值内核、核心概念、研究实践和批判理论四个方面,尝试建构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2,(3)
当前,数字新闻崛起的话语逐渐成为主流,技术逻辑渗透进传统新闻业乃至整个新闻领域,由此也引发了新闻学研究的“转位”和对理论创新的想象。在新闻传播学传统上,对“流通”的解读有着丰富的起源和多元的面向,文章艰难爬梳了新闻流通的实践、文化和技术三条智识脉络,追溯并比较了以“传播流”“编码/解码”以及“媒介环境学”为理论根源的研究路径及其差异性,旨在讨论新兴的数字新闻流通领域何以可能、如何发展。最后,试图整合数字新闻流通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从数字新闻流通的对象、过程和结构三个分析要素切入,以期探索和构建该领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数字新闻史论的角度,探讨了移动新闻之于新闻研究和实践的意义,并对其与数字公民新闻实践互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也略举了国际上移动新闻实践与电视传播相结合的案例,希望对中国本土的移动新闻实践、传播及喧嚣和理论语境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0.
常江 《青年记者》2024,(1):76-79
本文立足于数字媒体生态,对数字新闻进行重新概念化。在辨析有关数字新闻定义的四种主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关系的角度界定新闻:数字新闻是由数字媒体生态及其行动者网络所培育的一种令新闻经验得以形成的公共性信息关系。本文进而归纳数字新闻的三个核心特征:巨量化、广泛连接性、动态数据化。以数字新闻的重新概念化为起点,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形成了三个基本方向:以关系为基础分析单元建立研究实践体系,以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共生机制为核心认识论搭建概念框架,以文化公共性和信息民主为恒久的规范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10)
数字媒体环境令"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实践"的问题变得更具开放性。本文尝试从数字新闻的流通方式切入,探讨数字新闻认识论问题。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其流通既是一种信息传输的形式,又是一个对共享意义的生产过程。本文进而深入探究数字新闻流通的三个要素:基础设施、流通实践和认知竞争。这些要素关涉到数字媒体的物质性、新闻经验的多样性,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应呈现何种样貌"和"谁有资格生产新闻"等问题的争论。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新闻学应当重视新闻流通研究,以及数字化的新闻流通和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全球新闻创新报告"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全球新闻创新研究小组"发布的年度报告,通过对中外重要新闻业研究机构和网站当年度有关新闻实践和新闻观念变化创新的论文、报告、分析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全球新闻生态的重要变化、关注中外新闻行动者的实践前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字时代的新闻观念。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新闻业在进入数字时代后的不确定性,尽管本年度报告分析的文献大部分基于疫情爆发之前的经验数据,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媒体新闻生态系统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XWA00)的成果"全球新闻创新报告"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全球新闻创新研究小组"发布的年度报告,通过对中外重要新闻业研究机构和网站当年度有关新闻实践和新闻观念变化创新的论文、报告、分析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全球新闻生态的重要变化、关注中外新闻行动者的实践前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字时代的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报纸及新闻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已经影响并改变了原有纸质媒介的生态环境。数字报纸及新闻网站凭借其诸多的应用优势,逐步从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形塑着当下新闻的生产、分发与消费,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也随之变化。本研究立足当下中国新闻实践,探究一线新闻工作者对数字时代新闻价值的共识性判断。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在整合近年国内外新闻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新闻价值标准体系,并对36位新闻工作者展开函询与访谈。研究发现: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依然建立在时新性、明确性、影响力等经典新闻价值要素的基础上;数字技术条件下,新闻的透明性、互动性、建设性、可分享性、沟通性、视听性、迫切性、需要性、交互性等价值要素受到普遍认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趋于模糊,但媒介形态与机构属性依旧对从业者的价值判断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数字新闻创新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于使用新颖的技术及视觉效果驱动新闻故事,以应对日益多元和复杂的新闻生态系统。本文系统梳理了新闻编辑室采纳可视化的权力因素与衍生出的偏倚问题。区分行动者与生产流程,从数据源、视觉生产、受众解读三个阶段,提供了新闻可视化生产问题的核查框架。研究认为,以可视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既为新闻编辑室赋权也带来了权力隐患。本文提出双向素养、数据行动与可视化基准三个维度,形成回应新闻可视化生产问题的共同治理模式,尝试构建新闻可视化在数字时代的意义网络。  相似文献   

16.
数字媒体的冲击之下,传统党报步入了"纸媒寒冬",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危机。移动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革新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党报的新闻垄断地位,使党报在危机感和紧迫感中积极寻求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创新实践。本文就以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客户端为例,探究传统党报和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分析"彩练新闻"的发展特色和用户体验,引发关于传统党报"以互联网思维做新闻客户端产品"的创新转型思考。  相似文献   

17.
媒介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变得逐渐多元,多感官并用,尤其是对视觉感官的强调,为这个时代打上了"读图""注意力指向"等标签。文章将视角放置在新闻图片的生产领域,围绕新闻图片的真实性问题,分别从"叙述主体性""表现手法""图文权重关系"处理等3个方面,来探讨新闻摄影记者在数字媒体时代新兴技术与新型媒体的影响之下,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数字新闻编辑是当前的新兴职业,它主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内容及其影响来推广新闻内容,扩散传播效果,满足社会上人们不断提高的信息需求。相比于传统新闻,数字新闻所表达的信息内容更丰富、传播范围更广、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更多样,这也同时为数字新闻编辑带来了极大挑战。所以本文将着重研究新时代数字新闻编辑的能力构成,首先将他与传统新闻编辑工作作对比,总结归纳数字新闻编辑的能力现状,并对他们的能力构成情况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充分证明未来数字新闻编辑对行业业界健康发展与时代引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容积捕获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摄影术,主要依托摄影测量法动态捕捉3D影像,基于这一新技术生成的容积视频可超越以往360度全景视频的三个自由度进而达到六度自由。以容积捕获技术为基础的“容积新闻”被认为是一类全新的数字新闻样态,藉由数字建模构筑立体化新闻场景,用户可“步入”新闻现场“触摸”被摄对象。不同于既往虚拟现实新闻的“沉浸式”指征,容积新闻转向以空间叙事和用户主导为核心逻辑的数字新闻创新范式,具备成为独立的、成熟的数字新闻样态的实践可能。与此同时,容积新闻的适用题材、消费场景及其自身可能存在的信息过载、“索麻”体验以及对人类用户生理带宽的冲击等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蔡林杉 《传媒》2021,(10):91-93
传统媒体时代,"在场"是新闻生产的既定要求,也是新闻生产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生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弱化新闻生产者的在场价值,出现了"后在场"现象.新闻生产者"后在场"背后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究,需要强化现场新闻意识和新闻真实的价值,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再思考和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