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3种不同的棉枯萎病抗性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陆地棉根系分泌物对棉枯萎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百棉一号品种对棉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HN68和无毒棉的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作用不显著.由此可以说明,百棉一号对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发育有较强抗性,而HN68和无毒棉相对抗性不显著,同时也说明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作用,这对研究棉花抗枯萎病机制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棉花多酚氧化酶对棉蚜为害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株体内的多酚氧化酶在蚜虫取食胁迫条件下,其活性发生较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蚜虫取食前不同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取食后不同抗性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显著,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棉花的抗蚜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棉株体内的多酚氧化酶在蚜虫取食胁迫条件下,其活性发生较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蚜虫聚食前不同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取食后不同抗性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显著,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棉花的抗蚜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棉所系列品种引入新疆种植的表现情况,结合不同生态区不同品种产生的差异,客观的论述了中棉所系列品种在新疆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疆棉花生产中的作用,并指出中棉所系列品种在新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因技术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适纺60支纱据《科技日报》》2012年3月22日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等联合攻关,在成功研制并推广了第一代转基因棉花——转Bt基因抗虫棉,有效抵御住棉铃虫危害的基础上,又在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的优质纤维品种培育和材料创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标志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研究已居世界领先水平。据报道,中棉所选育的棉花新品种的纤维长度达32.6mm,达优质棉标准;中棉所与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优质大铃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单铃重可达7.5g,结铃率比一般棉花品种提高20%以上,平均纤维长度比一般棉花品种增长约3mm;西南大学完成的高衣分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在八个不同的试验点,以不治虫(CK_1)和治虫(CK_2)两种处理的泗棉3号品种为对照,研究了六个抗虫棉品种的抗虫特性和品种稳定性。结果表明,六个抗虫棉品种对棉铃虫具有高度抗性,产量表现也较好。各品种稳定程度不同,1号和2号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一、高产、抗逆、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35主要完成人 刘正德 李运海 王红梅推荐单位 农业部科教司 中棉所35是针对黄淮棉区麦棉春套和西北内陆南疆棉区棉花迟发、晚熟的特点,采用生态育种方法,选育适于黄淮棉区麦棉春套和新疆南疆棉区种植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促进我国棉花生产跨越一个新台阶。1999-2000年先后通过河南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从1999到2002年累计推广1200万亩,创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百棉1号高产、稳产的生物学基础,以DP 99B、鲁棉研21、冀棉958、石抗126为材料作为对照,动态调查、对比分析了上述5个品种的熟性特征.结果表明:成铃初期百棉1号小铃出现率大于0.7的区域明显大于其他几个品种;成铃后期百棉1号在第13果枝上仍有生殖器官,其他品种均未出现生殖器官.结合干物质分配、三桃比例、棉柴比等指标,可知百棉1号相对于其他棉花品种属于高产稳产早熟不早衰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中棉41、冀丰554、晋棉47三个品种棉花幼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Zn2、Pb2+不同浓度(0mg/L、40mg/L、100mg/L、160mg/L、260mg/L)胁迫对棉花幼苗POD活性、MDA含量、Pr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随胁迫浓度升高POD活性先升后降,MDA与Pro含量显著上升;低浓度(40 mg/L以下)胁迫对棉花幼苗没有影响,高浓度(40 mg/L以上)胁迫对棉花幼苗产生很大影响,160 mg/L左右达到POD所能调控的阀值范围;低浓度胁迫时,抗胁迫能力可能以抗渗透胁迫为主;对Zn2+胁迫耐性中棉41最强,晋棉47次之,冀丰554最低.对pb2胁迫耐性冀丰554最强,晋棉47次之,中棉41最低;Zn2+胁迫的棉花幼苗POD活性大于pb2胁迫;POD活性与不同逆境和不同浓度的相互作用关系较大,Pro含量与不同品种和不同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0.
据2012年9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由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华大基因和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二倍体棉属植物——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科研人员成功绘制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对雷蒙德氏棉的进化机制及相关功能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加快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提高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用棉安磷新农药的不同浓度与三种常用农药在棉铃虫发生高蜂期进行喷药防治试验,结果证明,棉安磷的杀虫效果好,此药持效期长,喷药10天后,防治效果比其它三个品种尤为突出,且有刺激蕾铃生长和保蕾铃作用,是目前防治抗性害虫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12.
以抗虫棉冀丰554、冀丰4号和普通棉晋棉47棉花幼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镉、铜不同浓度(0mg/L、5mg/L、15mg/L、50mg/L、100mg/L)胁迫对棉花幼苗POD、MDA、Pro三种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镉胁迫浓度的升高,棉花幼苗P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MDA、Pro含量一直上升;对铜、镉胁迫的耐受能力晋棉47高于抗虫棉冀丰55和冀丰4号,但三品种对镉的耐性机制可能不同,晋棉47可能通过整体协调保护膜脂抵御胁迫,冀丰554以快速上升POD活性抵御胁迫,冀丰4号以快速上升Pro含量抵御胁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棉503品种在河南省2006-2007年棉花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中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与通径分析:明确本品种高产栽培应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力争单株多结铃、增总铃、稳铃重、保衣分为主攻方向.从产量结构的模拟模型得出不同皮棉产量的产量结构,为本品种实现高产理想的产量结构指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1.由加工单一品种向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如棉花加工,对皮棉和棉花的副产品棉短线、棉籽壳、棉壳饼、棉皮、棉根等综合加工皮棉的产值可提高25倍。 2.由简单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工的程度愈深,增加效益愈大。如红薯加工成粉条可增值2倍,若加工成软糖可增值3~4倍,而加工成葡萄糖或维生素C则能增值20多倍。  相似文献   

15.
江西农业大学肖文俊教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航天诱变为主体的棉花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培育成功了品质优异、丰产性较好、抗萎病的陆地长绒棉新品种“赣棉12号”和“红鹤1号”。经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赣棉12号”品种选育成果达到国际同类品种的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合格的陆地长绒绵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内防高支纱陆地长绒棉品种的空白。江西农业大学肖文俊教授育成棉花新品种@戴幼玲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9,(2):10-14
为评估风沙灾害对策勒棉区棉花生长的影响,以新陆中21号为供试品种,2011年-2012年在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民常规栽培模式田内对四个发育时段的棉花进行不同防风沙措施的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四个发育时段,不同防风沙处理下生长的棉花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现双峰曲线型,有较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不仅全天各时次Pn值大小表现为:网内>水洗>CK;而且在固定光强下测得的Pn值大小依次也为:网内>水洗>CK,计算其差值后发现越到后期防护网内的和自然状况下水洗的Pn值与自然状况的Pn值间的差值越大。表明该地区风沙通过挟沙风沙粒击打棉株,及附着于叶片上的降尘共同作用导致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结构都受到损伤使棉株长势偏弱。  相似文献   

17.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从解决民族棉纺织业危机着眼,开始实行以推广美棉为主要措施的棉产改进政策,并采取了现实、科学的措施:中央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采用合作社组织进行推广;加强美棉品种的繁育工作。美棉推广初显成效:美棉在华北地区得到初步推广;棉花品质也有一定提高,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生育期的抗虫棉通过室内饲喂棉铃虫测定抗性表现:以6个抗虫棉饲喂棉铃虫其幼虫生长发育明显比常规缓慢.都表现有一定的抗性。其中以中棉所提供的R934,R933和R1085个抗性表现最强,6个抗虫棉不同生育期对棉铃虫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系均表现蕾靳抗性最强.花铃期抗性显著下降.蕾期抗性表现强的3个抗虫棉在花铃期抗性虽然下降.但最终死亡率仍达100%。  相似文献   

19.
以晋棉47、冀丰554、中棉41三个品种棉花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水培和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KCL(25、50、75和100 mmol/L)对棉花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初步阐明NaCL、KCL对棉花幼苗的毒害机理。胁迫3天后取样,测定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结果表明:随两种盐处理浓度的升高,三种棉花幼苗中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POD活性先升后降。晋棉47在NaCL、KCL浓度为75mmol/L时POD活性最高;中棉41在NaCL、KCL浓度分别为50mmol/L、75mmol/L时POD活性最高;冀丰554在NaCL、KCL浓度分别为75mmol/L、50mmol/L时POD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麦棉套作模式对棉花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与小麦共生期间生理生态等因子的影响不同,导致棉花产量结构因子的差异,最终导致棉花产量的不同.套作棉花产量与单作棉比较,均表现出减产.减产幅度介于2.06%~7.06%.究其因在于单位耕地面积成铃数少.四种套作模式相比,以31式产量最高,产量达72.43kg/666.7m2,其成铃数、铃重和衣分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