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内学者在1994-2013年这20年来,对非裔美国女作家赫斯顿及其小说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不太丰富.作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出了她的五部长篇小说构成了一部记述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与奋争的血泪史;三部短篇小说则凸显黑人民俗文化的特色.通过研究综述以引起人们对这位黑人女作家的关注和尊敬,并提高对其作品的鉴赏和兴趣.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关注"他者"的身份问题,旨在打破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从"他者"身份的角度解读《圣经》"亚伯兰下埃及",分析希伯来女性撒莱和埃及奴隶的被殖民者身份,可以解构圣经的传统权威阐释,突出被殖民女性的双重掩盖身份,展现埃及奴隶作为"他者"的边缘化身份,从而消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个体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承当者.影响个体的变量是多样的.本文拟从个体的身份意识入手,从生理的、心理的、语言的及文化的角度,揭示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意图强化我们多元的身份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译者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力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权力。此项研究意在唤醒人们构建文化身份的意识,以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即混合主体共同实施身份犯罪,在古今中外的刑法中皆有所规定。现阶段,我国关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非身份者的身份犯罪主体资格符合问题上。尽管刑法分则中,纯正身份犯以有特定身份者为犯罪主体,非身份者不能构成;但是分则的构成要件在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纯正身份犯罪时,应将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从总体考察,非身份者可以在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身份犯罪时成为纯正身份犯的犯罪主体。对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的具体定罪,要本着“特殊优于一般为原则,重法优于轻法为补充”的理念来处理。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其"美华三部曲"作品,深刻揭示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于在美华裔的双重影响作用,提出只有依靠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华裔的身份认同。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三部剧本的文本分析,论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以及对于构建华裔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8.
基于温特的建构主义,对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国家利益及其历史变迁特征进行了分析.国家间互动构建了国际体育体系,进而建构了国家身份.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就是指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间角色,或者是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的认同度.从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国家间主要体现为一种竞争关系,但是在特殊国际时期则表现为敌对的政治关系.从体系整体层面,新中国成立前国家从游离性国家转变为现状性国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行为体经历了革命性国家、游离性国家和现状性国家三种身份的历史演变.国际体育体系中的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包括生存安全、主权独立、经济财富和国家形象等四种.国家利益的历史变迁特征主要有身份的基础性特征、国际性特征和当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培养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者民族本位的跨文化意识、中国身份建构意识,并为其营造平等互补的多元视角的英语演讲训练环境,是当下英语演讲教学者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获取新型教学模式的三个极为有益的切入点.这些教学设想是有效提升与考验当代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语境中英语演讲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诈骗中钓鱼者(speaker)通过与被钓者(listener)的话语交际,设置不同身份并使用特定的话语方式以骗取被钓者的信任,从而一步步地引诱对方掉入陷阱.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交际具有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和话语建构特征.对此交际过程的语用分析发现,身份作为一种语用资源被钓鱼者即话语交际的发起者充分利用,钓鱼者对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