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时代来临,这对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报纸校对_T-作。本文探讨无纸化办公给报纸校对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及校对_T-作该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作者使用电脑写作之后,传统意义上"校异同"的依据--手写稿便失去了,校对、编辑工作面对的已是根据作者电子文档排版的清样,此时的编辑校对工作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大媒体环境中,能抢走那些平庸主持人饭碗的,也许不是高科技合成的电脑主持人,而是就在他们身边见棱见角的同行.这个时代,人们需要电视,需要广播,需要电脑,需要手机,同时人们也需要主持人.可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主持人应如何定位自己?  相似文献   

4.
张懿 《出版与印刷》2001,(3):19-20,57
当出版业进入电子时代后,作为出版流程重要工序之一的校对工作应当如何定位?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 环节,是图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探索电脑排版下校对的新方法李彤梅电脑排版的广泛使用可说是出版业中的一次革命。电脑排版因其自身的特点与铅排不同,对编辑、校对等工作环节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如在图书质量方面,笔者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质量更不易控制,尤其是科技类图书,差错率往往较高。...  相似文献   

6.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7.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日益提高,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切确实给出版物的作者、编辑、印制者和读者带来诸多的方便和快捷。当我国出版行业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一天天向我们逼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原稿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成为出版界的热点问题。编辑是否可以代替校对,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编校合一的时代?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程序…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湖北日报采编网络正式开始运行,它标志着记者、编辑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丢掉手中的笔和纸,利用电脑在网络上完成各自的业务。我们校对人员如何面对这个新形势,及怎样适应版面网络化,提高校对质量,已迫在眉睫,纳入了校对工作的议事日程。 对待新生事物人们总有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实践过程。本报的采编网络运行已有一段时日了,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充分显示出高新技术的强大生命力。但校对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及新问题: 一、无原稿。由于采编网络运行后,原稿及稿签已不复存在。记者通过电脑输入稿件,文字编辑直接在网络上修改,传送到出版部的只是一个计算机的文本文件,经版面编辑拼版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科技文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的环境可谓瞬息万变,那么,如何及时有效地抓住这个时代有价值的信息以满足人们应对时代的变化呢?那就是报纸与新媒体所公之于众的信息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讲究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今,多出精品图书,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出版社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缩短出版周期,往往导致图书编校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在质量与周期这对矛盾中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做到既缩短出版周期,又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经过多年的校对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校对主体多元与管理统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校对主体多元的内涵校对主体多元的一般理解,是指作者校对、编辑校对、工厂校对、社外兼职校对(下面简称外校)以及出版社专业校对等多位一体,共同对图书编校质量负责。现代校对还有一个主体,即计算机校对软件,人机结合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校对,是报刊出版过程的关键一环。如果把一张报纸比作一种商品,校对无异于质检工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电脑和现代化采编平台在报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持原稿与大样核对向无原稿的主观判断转变。如何把好文字、图片等版面要素的最后一道关口,从而确保上乘的出版质量,无疑对时下校对人员提出了新的更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应用日益普及,激光照排取代原先的铅字排版,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电脑上“写作”,编辑运用电脑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由于“黑马文字校对、”“工智校对通”等校对软件的出现,不仅使校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校对周期得以缩短,而且使校对质量有所提高。因此,校对软件的出现,对校对人员乃至整个出版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14.
电脑校对小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9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校对工作的两个建议》。在意见之二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七条中,列举了常见的较难界定的约246个词、词组和成语。本文将以此为素材做一个电脑校对小实验。笔者采用的电脑校对软件是“黑马文字校对CTV6.0专业版”(主校)和“工智校对通SWIC精灵版”①(辅校)。对这246对较难辨别的词进行校对的结果表示如下,有下划线的词为电脑查出的错词,有底纹的词为电脑未查出的错词。  在这246对词中,电脑共查出226处错,其中,“黑马”查出20…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无处不在甚至是无孔不入,在电脑打开的刹那新闻即可涌入眼帘。如何在万千信息中博取网民的关注并吸引阅读呢?这是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当前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信息量越来越多,传统的报纸已经逐步被市场所淘汰,信息化时代读者阅读兴趣发生较大变化,对新闻标题关注度更高,因而信息化与新闻标题两者的结合是时代所趋。  相似文献   

16.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7.
沈志刚 《新闻窗》2009,(4):32-3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出版也由纸媒出版物扩展为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了报纸快捷迅速出版。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正逐步进入各行各业,新闻出版行业也不例外,用电脑采写、编辑、排版、制作等已成现实,新闻校对行业也面临着新的高科技的考验,所以校对人员必须及时调整操作规程,提高业务水平,拓宽校对范围,以解决网络化后所带来的新的校对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采编工作实现了网络化,写稿、改稿完全脱离了纸和笔,校对员面对的是无原稿核对的电子校样。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做好网络化后的校对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改变校对方式和方法报纸出版实现采编网络化后,电脑间实现了内外互联,采编出版在网上进行。新技术、新模式给报纸校对工作带来了新变化。一是校对人员减少业务量加大。校对工作方式的转变,它没有了以往可以做参照物的原稿,传统校对工作由原来  相似文献   

20.
校对工作漫谈□李明非当前在如何看待校对工作这个问题上,显然还存在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表现在:一、轻视校对工作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对校对工作的特殊规律缺乏了解和研究。有些出版社把校对人员视同行政人员,只使用,不重视培养;把校对工作当作出书的一道程序,而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