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0后”小时候看电影老是缠问大人:“好人?坏人?”那个时候强调阶级斗争,银幕上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一代人小时候以为全世界只分这两类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回答是喝止:“介烦的!…‘什么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相似文献   

2.
坏人鉴定仪     
Hi!各位“童话精读”的“粉丝”们,国庆快乐!!是不是等待新一期的《小学生阅读》等到花儿也谢了?呵呵,废话少说,先尝尝嘟嘟为您准备的新鲜热辣的“串串烧”吧! 话说“达利先生”开办了“假货专卖店”以后,市面上的假货几乎绝迹了,这可断了坏人们的生财之道,众坏人开始在这个城市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因此,“三根毛”博士发明了《坏人鉴定仪》,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只要看一下鉴定仪就行了。可社会并不因此而宁静,可怜的“维克多”长期遭受“巫师爸爸”的虐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了富有奇幻色彩的旅行。他来到了森林里,见到一幕奇怪的景象——一部废弃的老爷车正在跳摇摆舞呢!这才知道《老爷车和摇摆舞》之间还有着一段奇异的渊源呢!这童话森林里可真是无奇不有,见过《长翅膀的“鱼儿”》吗?还有脑子里整天都想着蛇的《蛇人贝宁》?哈哈,馋了吧!那就跟着我一起来品味这道丰盛美味的童话大餐吧!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的,写好人也写其短处,而坏人也不是一坏到底。他不是根据“好人”、“坏人”的抽象概念去简单地描写,而是在写人物的主要特征时,还注意到他们的复杂性。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活生生的,有立体感的人。薛宝钗便是曹雪芹笔下的这样一个人。所以在《红楼梦》问世的同时,对薛宝钗就有不同的争论,甚至老友之间“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相似文献   

4.
马伯庸 《教师博览》2012,(11):31-31
央视主播张泉灵前几天在微博上讲了这么一件事:“给儿子讲的《三国》终于到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段落。儿子问:颜良、文丑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坏人。儿子又问:曹操杀了吕伯奢之后就算坏人了对吧?我答:是。于是儿子的终极问题出现了:关羽一好人为什么要帮一个坏人杀不算好人也不算坏人的人呢?”网友在下头就这个话题众说纷纭,由此引卅一个话题——我们该怎么给小孩子们讲历史。  相似文献   

5.
一、“知道羞耻。不是坏人!” 【教学内容】《林冲捧打洪教头》 师:洪教头是坏人吗?如果不是,请说明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强调文艺创作要善恶必书,美丑必露。班固在总结《史记》的写作原则时,就提出了“不虚美”、“不隐恶”。刘知几在《史通·感经》篇中进一步发展了班固的观点,“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古代文论中提倡的这种“美丑必露”的原则,仍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吴组缃曾在《如何创作小说中的人物》中指出:“世上绝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老舍也说过:“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这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审美原则。而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的现当代文学曾走过一大段弯路。在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贴标签、定框框等倾向,具体表现为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写人,按照一定的“方程”  相似文献   

7.
李学才 《家长》2013,(10):27-28
前一段时间,《重庆晨报》上的一篇题为《幼儿园孩子“拼爹”输了回家要求换个爸爸》的报道,看了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报道中有这样的、话:“我爸爸是警察!抓坏人!”“我爸爸的车车,  相似文献   

8.
时常在报刊中看到有些名人或自以为是名人的人,发一些“名人难当”之类的慨叹。最近一次,读到一篇“名人专访”,记者引用被访者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叫做《名人比坏人更难当》。我不是名人,自信也不是坏人,当然无法了解当这两种人的甘苦,更无从比较当这两种人的难易。不过以?..  相似文献   

9.
张曲 《初中生》2007,(12):10-11
我一直为自己的浅陋而苦恼。小时候,虽然也读过诸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句子,但并不懂深意;读过几本《作文通讯》、《儿童文学》、《小溪流》之类的刊物,至于名著就只翻过几遍《红楼梦》了。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是好人还是坏人”来评价一个人,小小说《好人坏人》中的“儿子”便是这样。一个人在面对具体生活情境时的应付方式,就成为我们评价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事实依据。就一件事来说,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就是一件好事;就一个人来说,能够时时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就是一个好人。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个人所共知的常识,但一遇到具体情况,它就会变得很复杂。所谓的好人未必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而所谓的坏人未必就没做过一件好事。于是,好与坏之间看似泾渭分明的界限就变得模糊暧昧起来。小说中“爸爸”的朋友,时而…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宣称其书“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认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不大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从全书的人物描写来看,曹雪芹的“实录其事”的创作原则得到完美的实现;鲁迅先生的“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是中肯、恰当、确切之评。《红楼梦》确是一部位于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之高峰,列于世界文学现实主义之尖端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12.
柴舟 《语文知识》2006,(7):32-32
①有个中年人提议,说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让老人相信我们不是坏人。(《读者》2005年2期29页) “当务之急”的意思是“当前急切应办的事”,与“现在”连用语意重复,应去掉“现在”。  相似文献   

13.
一个普通人     
李娟 《新读写》2014,(9):6-6
由叶开选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被称为“一个人的教材”,其《综合分册》和《小说分册》一经上市就引起媒体、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强烈兴趣。下面刊登的青年作家李娟的《一个普通人》一文,选自《综合分册》“人与事”部分,叶开专门为此文写了一篇题为《好人坏人和真人》的赏析解读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14.
溪迷留言版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超级FANS。我看《小溪流》已经有五年了!我还听我妈妈说,她小时候也是《小溪流》的FANS,所以我“继承”了我妈妈的爱好,嘿嘿。希望你们的杂志大卖,越办越红火!  相似文献   

15.
爸爸妈妈上班,豆豆上学了,奶奶一个人在家,没事儿,也没人说话儿,就看电视。她爱看公安局捉坏人故事,什么《英雄无悔》、《黑冰》、《乌龙山剿(jīǎo)匪(fěī)记》……都很喜欢看。特别是《英雄无悔》,不道看了多少遍了,还常问豆豆:“好久没看到高天了,什么时候演高天呀?”她记不住演高天的演员的名字,豆豆  相似文献   

16.
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人儿,这个小人儿就是童年的自己。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记写童年旧事的名著,每每读来,总会让心中那个小人儿跃动不已。日子在一天天过去,过往的一些事情也正在离我越来越远,幸得有《城南旧事》这样的作品,能让人在匆忙奔走之中停下来,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想想那些单纯宝贵的童年时光。我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看书,也经常去书店与书摊蹭书看。小时候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拥有一个可以席地而坐的书店,而自己能成为《窃读记》里面的那个“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善解人意的店主。《城南旧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时我渎到书中小英子“窃读”情节,觉得很恍惚,觉得小英子就是我,我就是小英子了。  相似文献   

17.
释“蹶起”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然而偶有一时,好人或稍稍蹶起,则坏人  相似文献   

18.
恍然大悟     
我小时候特别爱听歌、看电视、听广播,可常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困扰着我,直到后来才想明白。小时候听《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时,我总觉得是“我的头,像山狗”。你看过《新白娘子传奇》吗?“千年等一回……”我老听成“千年的女鬼”。总觉得《七子之歌》是这样唱的:“一个芝麻糕,不如一针细。”后来见到歌词才知道是“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记得《米老鼠和唐老鸭》吗?片头有一句:“演出开始了!”我总以为是“野猪拉屎了”。刘德华的《中国人》里有一句:“吴倩莲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最后才知道是“五千年”而非“吴倩莲”…  相似文献   

19.
《音乐世界》2013,(2):11-11
创作成熟的主题 不久前发行的第二张迷你专辑《1&1》让Juniel再一次受到大家的关注,主打歌《坏人》更是获得了很高的传唱度。她说:“之前的专辑只有3首歌是由自己负责创作,但这次发行的新专辑中,就有4首歌是由我自己写的,专辑中的歌曲《坏人》是一首透着淡淡感伤的情歌,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总是渴望着自己能够飞檐走壁、隔空点穴外加刀枪不入。小时候,总是希冀着自己拥有某项超能力,打败怪兽,消灭坏人。小时候,总是幻想着自己身份特殊,带着光荣使命,拯救世界。……同学们,你们也是从这样的小时候成长过来的吗?现在看来那些都是多么的不着边际,然而,却饱含着咱们最初的梦想。语文课上,老师老早就布置了一篇"我的理想是什么"的命题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