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1861年5月写的《伦敦〈泰晤士报〉与帕麦斯顿勋爵》一文,主要论述了《泰晤士报》与英国政治当权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在考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论证,报纸与政治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但是,并非政治完全决定报刊取向,而是由其自身利益决定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对政治力量的依附是为了获得公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1940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发出《关于出版敌占区报纸〈中国人〉的通知》:“为了开展对敌占区的宣传工作,特决定自八月一日起,由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对敌占区宣传刊物——《中国人》周刊。”要求该刊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执行下列政治任务:(一)向  相似文献   

3.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零年七月二十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发出《关于出版敌占区报纸〈中国人〉的通知》:“为了开展对敌占区的宣传工作,特决定自八月一日起,由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对敌占区宣传刊物———《中国人》周刊。”要求该刊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执行下列政治任  相似文献   

5.
薛匡勇 《湖北档案》2001,(12):12-14
编者按:2001年11月17-18日,以“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为主题的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召开.有八位中外学者就此议题提交了论文.他们分别是:冯惠玲博士生导师、迈克尔&;#183;库克博士(英)、安藤正人教授(日)、傅荣校博士、 薛匡勇博士、李福敏博士以及博士生周毅先生、胡鸿杰先生.……  相似文献   

6.
1999年12月17日 ,是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的《蜀报》创刊7周年纪念日。在这家《蜀报》之前 ,以“蜀报”二字命名的报刊 ,还有6家。为了纪念7家同名《蜀报》共同走过的百年历程 ,今日《蜀报》人策划了一次“百年《蜀报》回眸活动”。这次活动从12月2日刊出《百年〈蜀报〉回眸史料有奖大征集》起拉开序幕。活动分两段进行 :一是从12月3日起至12月11日止 ,该报连续9天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文图兼有的“百年《蜀报》回眸系列报道” ,使这一活动逐日升温 ;二是在12月17日这一天 ,该报共出7大张28个版 ,从头版起“隆重推…  相似文献   

7.
1965年11月10日,经毛泽东默许、由江青授意、张春桥组织,姚文元炮制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上发表,揭开了“关于《海瑞罢官》的讨论”的序幕,进而也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有史学家写道;“一场给全国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震惊的政治大风暴,其导火线竟是在一份地方报纸上发表的一篇并非大人物评论一出戏剧的文章,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奇异而特殊的  相似文献   

8.
谈谈《古今书刻》上编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将明高儒《百川书志》和周弘祖《古今书刻》排印问世。关于《古今书刻》,前有《出版说明》、叶德辉《重刊〈古今书刻〉序》;后有瞿凤起先生《〈古今书刻〉校记》六条,古典文学出版社辑《〈古今书刻〉叙录》九条,以及综合索引。这书的《出版说明》中说:“〈古今书刻〉所作的版刻与石刻的记录,对于目录学者和文化史学者,同样有很多用处。举例来说,都察院刊本记录中有《水浒传》,是小说史上有关这个版本的唯一记载。内府刻本中有《永乐大典》,为我们提供了《大典》曾有刻本(或者只是一部分的刻本)的线索。梧州府石刻记录了元结的《水井铭》,指出这  相似文献   

9.
先请大家读一读下列的书评标题(题目): 叶圣陶:《读〈野火春风斗古城〉》吕东明:《颇具价值的〈竺可桢日记〉》西波:《〈危城〉读后》张守仁:《〈十月〉,永远是金色的》。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列宁:《一本有才气的书》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林默涵:《了解·借鉴·自强》陈涵胜:《“桃花潭水深千尺”》。上面的书评标题分成两组,都是采用了单标题的形式,头5篇  相似文献   

10.
田炜 《军事记者》2006,(10):36-37
2006年3月23日,《空军报》一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名骨干缺席何以导致一场演练推迟》的稿子,受到广泛好评,有的读者专门致信编辑部称“这篇消息旗帜鲜明地倡导向军事训练中的薄弱链条开刀,对空军部队进一步深化‘全员全装深训精训’活动,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启示作用”(详见《空军报》4月22日三版通联桥《向军事训练中的薄弱链条开刀——简评消息〈一名骨干缺席何以导致一场演练推迟〉》)。稿件随后还被评为《空军报》一季度优质稿。此稿的编辑过程说明在报道主题的选择上,只要紧紧依托新闻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在抓问题上下功夫,就能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旧闻是指已经报道过的作为依据保存的资料。笔者也认为新闻应该是越“新”越“快”越好,但旧闻也有生命力,它好象冬眠的动物,一到春天就会苏醒过来。一、新闻和旧闻是相互联系的以报纸为例,1991年6月8日,参考消息转载了路透社纽约5月31日的消息,题目是《小说〈飘〉的续集〈郝思嘉〉将问世》。消息说:“玛格丽特·米切尔描写美国南北战争中一对有情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飘》一书问世后,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但是米切尔留下了一个未完的结局,这对人们不能不是一个遗憾。现在,《飘》的续集问世了。……欲知详情,须自己去看《郝思嘉》一书。”美国著名小说《飘》几十年来以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本篇介绍常见的用于表示“报”与“刊”的英语词汇以及相应的英美等国著名报刊的实例 ,以资参考。英文名称中文释义应用实例abstracts文摘ChemicalAbstracts〈美国〉《化学文摘》bulletin公报 ,通报 (尤指某一机构内部的机关刊物 )TheLibraryofCongressInformationBulletin〈美国〉《国会图书馆信息通报》TreasuryBulletin〈美国〉《财政公报》月刊chronicle记事报UnitedNationChronicle〈联合国〉《联合国记事报…  相似文献   

13.
刘修业是我国著名的女性图书馆学者,民国时期即已崭露头角。她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外访求古书。她先后在法、英、美等国的各大图书馆访求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成效卓著。二是编制论文索引。她以一己之力,分别编撰了《文学论文索引续编》等四部索引著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从事论文写作。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读〈西厢记〉后》等数篇。刘修业是杰出的女性图书馆馆员,促进了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1948年11月8日)2.《新闻总署〈关于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的报告〉》(1949年12月)3.《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0年3月29日)4.《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  相似文献   

15.
沈平 《今传媒》2003,(5):25-26
电视剧《走向共和》对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李鸿章一改过去的“卖国贼”形象,被塑造成“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忠臣。许多报纸刊登文章,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是替卖国贼翻案。5月9日、5月14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不甘寂寞,分别刊登《〈走向共和〉编剧:愿为创作的李鸿章负责》、《〈走向共和〉不以道德论英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汉学家斯波六郎(1894—1959)先生的名声,在国内学术圈并不算小。早在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就影印了由他主持编纂的《〈文选〉索引》。书前有一篇他的长文《〈文选〉诸本之研究》,考辨《文选》诸种版本的关系,成为日后凡研究《文选》者必定征引的名篇。尽管近些年,傅刚、小尾郊一等中日学者在《文选》版本领域后出转精,针对斯波六郎的旧说,提出了诸多新见,但仍旧非常尊重他在这一领域筚路蓝缕的贡献。所谓“日本选学第一人”的称号,到今天也站得住脚。不过,也正是因为斯波六郎在《文选》版本及校勘领域的贡献太过卓著,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止于一个文献学者,仿佛他穷尽一生只在《文选》一书上下功夫,而且下的主要都是文献学的功夫。  相似文献   

17.
“像”简化为“象”曾经有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歧义,可理解为偏正结构“画的像”,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画大象”。为了彻底纠正“像”、“象”的混用现象,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可是,三年多来,报刊上该用“像”而误用“象”的情况屡见不鲜。兹举数例: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9,(1)
98年初,陕西《报刊之友》编辑部本着“在研究中辨真伪求真谛”的正确学术研究宗旨,顺应辨真证伪双方都要求将《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下简称:82篇)公诸于世的呼吁,从而编辑出版了《报刊之友》1998年增刊—《〈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研究本》,这对学术争论提供了...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1月28日-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ICCC(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文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领导,以及60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实践家和15位青年学者出席研讨会,组织参加了两场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