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成拳试力     
王红宇 《武当》2003,(12):34-35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  相似文献   

2.
张树新 《精武》2003,(3):7-7
螺旋力是大成拳最常见的发力形式,它是建立在三角力基础上的融杠杆力、定中力、滑车力、斜面力、开合力、惊力、弹力、惰性力等劲力于一体的、与大气阻力相应合的,经内意导引、气血激荡、筋肉争拧而形成的一种旋转力。  相似文献   

3.
王红宇  悟道子 《武当》2014,(7):33-34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是练拳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部分之一。”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  相似文献   

4.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
大成拳练家何镜平先生在《聆听芗斋先生教诲纪实》中提到这样一段故事:五十年代,芗斋先生为个别弟子分别教功时,对教功的求力整体观和局部观的学术问题发生了争议。这一争议的焦点,在于芗斋先生认为,大成拳的练功求力,从整体出发求击的即是整力,有了整力,也就具备了局部各项力的要求。个别师兄则认为,如先从  相似文献   

5.
杜新春  李照山 《精武》2005,(10):22-23
浑元乃浑厚、圆满之意。所谓浑元力,则是一种笃实、内整的爆发力,它属于大成拳“内劲”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笔者在向恩师王选杰先生学拳之前,对浑元力的内涵一直不甚明了。后来,经过先生的讲解、演示,我刻苦研练,终有所得。浑元力实质上也是争力。所谓争力,就是要求几乎在瞬间发出方向相反的两个力。比如前后二争力,当发一个向后的力之后,再利用反弹作用,发一向前的力。由于发出二力的时间差极短,所以从外表上看,仍然是一个力。对于浑元力而言,则是多面争力,即前后、左右、上下的六面争力。根据其发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也可把它叫做振荡力。发浑元力之时,就是几乎同时发出六个方向的力。  相似文献   

6.
李照山 《武当》2003,(6):22-23
在搏击格斗中,力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家拳法中,通常把技击所需要的力量称之为内劲、劲力或动力。大成拳训练内劲之根本为站桩,通过站桩,可获实作必备的整实掤撑之效应。然而,欲使之变为实用性的“活动”,则必须经过一个重要途径——试力。所谓试力,就是肢体在某种运行状态的前提下,去感知或体认自身劲力在空间的产生效果。王芗斋先生说:“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瀚川 《精武》2009,(4):8-11
编前语:瀚川幼有才藻,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刀枪剑棍皆已习练并颇负盛名。求学清华后,借大成拳艺来寄托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翩翩青年,乃文乃武,大有其父张树新当年之风采。诚如其授业恩师王玉芳先生称赞的那样:“自少便有拳名,胆力学识逼近前辈,是意拳(大成拳)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好后生。”  相似文献   

8.
燕山常人 《武当》2003,(7):41-42
在武术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当我们观察内家拳法的演练时,内行的拳师总留心观察演练者的劲力是否“整”,并以整的程度来判断一个人功力的深浅。求得整体力的方法是什么?先夫子们的修练秘诀是从矫正脊柱开始的。因为求得整体力的根本所在就是矫正脊柱。  相似文献   

9.
大成拳身法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11-13
身法是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拳法、掌法、腿法、脚法等相比,身法之重要性应列于首位。身法二字应如何解释?按一般说法,身者,乃人之整个躯体或指头颈以下部分。但从武术角度讲,却有所不同,身法之“身”应指除去四肢以外的部分,即躯干加上头颈。法者,指的是运动的规律及法则。大成拳对身法的训练与应用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大成拳精义     
王芗斋 《武当》2006,(1):22-24
一、总则 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2、以声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其平;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4、静中求动, 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  相似文献   

11.
质疑大成拳     
大成拳,一听这个颇有些豪气的名称,再看看习练者趋之若鹜,就很容易让人有此拳的确厉害的感觉。是的,听师傅们说:王老祖师创出这门拳后,打败了国内所有高手,甚至还有一些日本等国外高手。其中有个  相似文献   

12.
大成拳劲力     
李康 《武当》2003,(12):36-38
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 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  相似文献   

13.
质疑大成拳     
晓苏 《武当》2010,(9):31-32
听师傅们讲,他们是听他们师傅说的:“王老祖师创出咱们这门拳后,打败了国内所有高手,还有一些日本等国外高手。其中有个泰拳王,一拳打来,祖师爷轻松挥臂一挡,那个泰拳王一下飞了出去,胳膊也断了。  相似文献   

14.
大成拳夺位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16-17
夺位是大成拳独特的攻击手段,如能正确运用,则会产生强大的杀伤力。夺位,若从字面上讲,是说在实战搏击中,我突然进步,站到对方站立的位置上,或以一足跨越对方重心,将对方挤出。从实质方面讲,夺位决不仅仅是身形的硬进,更重要的是意念与力量对于障碍(指敌方)的强行突破,是精神上的强行超越。因此,运用夺位法不仅需要有灵活多变的步法与身法,更须有笃实的功力、整体配合的能力和勇往直前、毫不畏缩的大无畏精神。夺位法很少单独运用,总是与其它  相似文献   

15.
答疑大成拳     
李照山 《精武》2004,(10):46-47
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习武者,以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笔者提出大成拳方面的问题。笔者择其所要,加以整理,权作答疑,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1.李老师,您所传授的大成拳里有"筋骨训练"吗?是在什么功法里?很多武友对我说,有"筋骨训练"才是大成拳的真传,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6.
大成拳形意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31-31
一、形与意 大成拳的锻炼包括了形、神、意、气、力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它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演习和套路的串联,而注重自身良能(先天)的发掘和运动能力(后天)的培养。 所以,每位大成拳演练者、探索者,都要切实注意体认练习的过程,不要只盯着结果。 形与意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杜新春 《精武》2008,(9):41-41
武术,乃修养身心之道。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与生活之根本。健康的心理,能使你很好地与周围的人或生存环境融合在一起;能使你感知生活的乐趣;能使你英姿焕发,蓬勃向上,更具成功之动力。  相似文献   

18.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8-10
搏击间架,指的是在实战过程中拳手们所使用的基本架势。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套路”。套路是由一连串不断变换的拳势动作所组成的拳势系列。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走趟子”。走趟子是将几个招式结合步法在进退中演练,以达到掌握某些技击手法的目的。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所说的“做门户”。做门户,是指在交手之前所摆的架势,与实战过程无大关系。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起势”。起势是指冠之于套路之前的第一个动作。间架也不同于某些拳种所用的“出门架子”。出门架子是指在交手前,一方或双方亮出自己本门惯用的拳架,使内行人一看便知他属于哪一门派。  相似文献   

19.
蔡占宇 《精武》2006,(11):53-53
铁塔一样健壮魁梧的身体,眉宇间透出习武之人常见的英毅气质——这就是德州大成拳名师王建民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习武20多年的王建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气息却多少出乎我之所料。  相似文献   

20.
大成拳歌要     
王芗斋 《精武》2006,(11):4-4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拳学造诣炉火纯青,拳术理论奥妙精深。他所著论文不多,但篇篇为经典之作,而《大成拳歌要》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虽文字简练,却内容颇丰,大至养生技击之总论,小至站桩试力之细谈,无一不涉及,实为学练者必读之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