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西部地区推广“绿色灭鼠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毅达 《学会》2002,(11):28-28,31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和重点.但是,这个地区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部开发中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荒漠面积在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这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如何保护并改善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应将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西部开发的根本,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进行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已成为西部开发中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开发西部,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的同时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切入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而且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战略的全局,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划拨巨额粮财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此举意义重大。总结以往经验教训,联系现实,我们认为,只有在制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丽 《未来与发展》2004,25(3):42-43,41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继沿海开放战略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基本任务有两方面,一是要面临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退化的严峻现实,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将使已经很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负担,要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我们在开发西部的能源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依托,也是人们身心健康的重  相似文献   

6.
冯丽丽 《中国科技纵横》2010,(8):176-176,91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西部开发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西部开发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周密的规划,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笔者就通过阐述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客观分析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建设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状,强调西部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1999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发50项重点工程,直接投资总规模70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总的看来,西部大开发的成效是  相似文献   

8.
杨慧敏  李颖 《未来与发展》2006,27(4):56-58,65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至今已过五个年头了,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地区投资环境也在逐步完善,这样就为西部特色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1999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发50项重点工程,直接投资总规模70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总的看来,西部大开发的成效是显著的,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  相似文献   

10.
西北节水农业的发展策略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土地辽阔、水资源稀缺的基本特征,既构成了这一地区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又使水资源成为该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极为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分为萌芽、准备、建设和高级四个阶段,制度化的生态责任和义务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步骤和重要途径.因此,构建生态义务制势在必行,生态义务理应成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从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视角,文章界定了生态义务制的法制内涵与特性.作为新型的义务形式,生态义务制可以与其他宪法规定的义务制有效联结起来.文章认为,生态义务制的实现关键在于:一是从法律关系明确生态环境的责任客体和责任主体;二是从制度上设计出履行生态义务制度的框架与运行机制.生态义务制度的实行,需要动员包括政府在内的全民责任.政府作为公权力组织,负有生态规划、管理与购买三大政治责任;不同形式的个体与组织,基于法定社会责任或基本伦理道理,也要依法履行与承担各自相应的生态义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核心生态空间的现状、变化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尔琪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5,37(7):1322-1331
本文综合中国目前的国土区划和生态工程,提取包括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持区、防风固沙带、洪水调蓄区、河岸防护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6类国家核心生态空间,划定维护国土安全的生态红线。结果表明,中国核心生态空间面积为339.77万km2,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核心生态空间内的土地利用构成以林地、草地和湿地为主,耕地和城乡工矿建设用地等比重较低。1980-2008年近30年间,发挥重要生态功能的用地呈减少趋势,而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的用地呈增加态势,区域生态调节、防护和屏障功能削弱。因此,核心生态空间内应严格控制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采取有效措施使其"零增长"乃至"负增长",强调生态红线内林地、草地和湿地的绝对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中国生态供需平衡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党和政府先后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是在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协调当前与长远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下.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大问题,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进方向的重大成果,意义重大而深远。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情特点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illx,~的鲜明特色和重大创新。同时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文在探析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基础上。梳理了党和政府提出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演变历程,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点、关键内容与模式选择。井在如何深化和拓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问题上,从历史、伦理、政治、产业、消费、区域、法律等方面提出需要培育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建立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子系统,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1990-2010年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以中国省域为对象,定量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显示各省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特征,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草牧业生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对源区草牧业生产、区域生态安全和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本文系统梳理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区域适宜的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技术体系,基于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区域功能耦合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源区退化草地管理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上述工作对推动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亚平  宋泽亮 《大众科技》2014,(11):239-241
愈演愈烈的生态问题,近似于穷兵黩武式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人们身陷生态危机中不能自拔。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全球多数国家已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充分证明了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转变传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政府职能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严格依法执政等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旅游环境效率表征绿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中国西部地区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阐释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旅游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20.
产业生态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关键领域.当前,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为促进我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互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产业生态化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产业生态内涵认识不足和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缺乏经济社会方法等不足.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利用生态经济理论方法,遵循环境——经济大系统的复合结构和运行规律,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