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建石 《历史学习》2001,(10):11-12
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多次提到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但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无论是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还是其他教辅材料都没有明确完整的阐释。所谓“封建领主经济”亦称“领主制经济”,它是在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农奴)的基础上,以劳役地租来剥削直接生产无偿劳动的经济形式,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类型。“封建地主经济”也称“地主制经济”,地主将拥有的土地分租给农民,以地租来剥削生产的经济形式。这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另一种类型。两的区别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永佃权”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租佃制度。租,指的是对土地拥有的所有权;佃,指的是对土地拥有的耕作权,即使用权。在封建社会里,“租”与“佃”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身依附,劳役与被劳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封建地主及其政府,为了对农民进行随心所欲的剥削,总是想方设法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他们授予农民的佃权、官有地产、贷给农民的粮食、种籽以及耕牛,都不说明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的解放,而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历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变化多样,同一个朝代前期和后期也不一样。“古者田皆在官”,“后世田有官民之分”.我国古代同时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自耕农的土地。在封建社会里,国有土地和地主的土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就阶级内容而言,均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所占有,都是对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的手段;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虽然均属于土地私有制的范畴,但在性质上,两者却截然不同。地主的土地是所有者对佃农进行剥削的物质基础,自耕农的小块土地则是地主阶级及其政府掠夺、榨取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明初的军屯繁盛空前,其规模最大、组织和管理最完备,作用是巨大的。明初大兴军屯,是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需要。屯田军士被强制在封建国家的国有土地上劳动,为封建国家服兵役,还遭受残酷的屯田租剥削,他们对封建国家有着很强的封建人身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前期,也就是《红楼梦》的成书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奴役和剥削农民的基础。广大农民深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处于极端贫困和痛苦的境地,除了反抗斗争,别无出路。广大农村是当时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当时,明末农民大起义已被镇压下去,而新的农民大起义尚未到来,农村的阶级斗争形式首先表现在,广大农民为反对封建的土地租佃关系而进行的抗租、反夺佃的斗争;同时还表现在以贫雇农民为主体的为反对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而举行的抗粮、抗差、反苛捐杂税等斗争。这些斗争形式,过去的封建王朝虽然也发生过,但是在清初,  相似文献   

6.
郭万青 《中学历史教学》2006,(1):41-43,69,70
[专题解读]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①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②西汉赋税制度:编户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田租(土地税),交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确保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③北魏租调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④唐朝初期租庸调制:交纳定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础上直接演成的,在泰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前.今天泰国这片土地上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泰国的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最高土地所有者被认为是国家,而国王就是国家的人格化。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国王自己直接占有着一部分土地,其余土地则以分封的形式分赐给为国王服务的大小领主。这就是泰国早期历史上的“食邑”制。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泰国的封建关系为一套更具体的“萨迪纳”制所固定下来。不过,尽管土地占有形式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在泰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的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设计1选择题1.《史记·货殖列传》载:“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句话说明当时A.封建地租剥削重B.商品经济不发达C.投资于土地风险较小D.人们把土地看作财富的最高形式[ABCD]2.中国古代谚语:“千年田,八百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土...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客户有乡村客户、坊郭客户和客户地主。乡村客户是农村中“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和承佃地主土地的租佃农民。他们是当时农民阶级的主体。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与他们的历史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所以,本文想就宋代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作一些探讨。宋代乡村客户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被剥削者。他们所受的剥削情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与“放纵”是两个词汇。这两个词既有褒贬之分,也有词义的不同。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却经常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结构同义词的特点之一是,把两个同义成分联结成一对而形成复合词。在研究关于这类现象的汉语语言学著作中,当讲述这一问题时,通常是与词汇同义词构词方法问题相联系的。王力先生将这种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成分联结起来的语言现象称为“意复”。这是一种古老的构词方法,如“讨论”、“土地”、“替老”、“修饰”等。在用汉语翻译外语单词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如“社会理由行为攻击王力先生将这种汉语的特征解释为思维的反复。大家知道,汉语不属于那种词级非常发达的语言。在俄语里,语义色彩和新义的表达是借助于词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122页在叙述两税法的意义和作用时写道:“但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所受的剥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此“根本”令人困惑。唐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田庄发展起来,政府手里无田可授,因而均田制破坏,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随之瓦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财赋不入于中央,780年,政府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可见,其实施目的主要是“解决财政上的困难”(课本),客观上亦是顺应土地占有关系变化的明智之举,并不带有“根本解决”唐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为了”和“以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和“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个词,也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用错的两个词。由于它们在基本语义上的相似,导致它们经常被弄混用错。本文从分析它们的基本语义入手,对它们在深层语义上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同时还从结构、语体色彩几个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封建社会中农民平均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 一、农民的平均主义究竟包含哪些内容? 有的同志认为,封建社会里的农民未曾有过与封建主义对立的平均主义,农民的平均主义不包含公产主义的要求,平均主义不能同公产主义混为一谈。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口号仅仅是反对过度的封建剥削、要求较平均的封建剥削而已。有的同志则认为,农民的平均主义固然不是对封建主义的否定,但他们一方面要求均分封建国家和地主财产为已有,即“劫富济贫”,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一定程度的“公有”“公产”,如“义舍”、“馆谷”、“圣库制度”等。这种“公产主义”在农民战争史上不乏记载。平均主义的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是封建剥削阶级不能容许的,应该说它是与封建  相似文献   

15.
在报纸或杂志上,我们经常看到“制订”和“制定”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近义词,但用法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看,本课讲述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时空概念看,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地位。本框题着重讲述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是重要的知识点。它通过揭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和形式,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剥削的基础,通过介绍封建制的剥削方式,说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解。教学目标:1.记住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2.说出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起源甚早,《化书》汲取前代民本思想的精华,并予以深化和弘扬,表现在四个方面:猛烈挟击封建剥削与压迫,强调以民为本,强调国君均食让利,提出建立“大和”的最高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籍”与“藉”是两个形近字,学生难以把握,在组词时经常混淆。以往的教法,是把这两个字相关的词找出来,让学生抄写10来遍,又编在试卷中,反复测试订正,可效果仍然不佳。学生累,老师累,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9.
西晋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度依然严重存在。奴隶制的存在是否给西晋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奴隶制的严重存在 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形式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是以佃客劳动为基础和以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一)、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的“田宅称是”,其田园“周遍天下”①;(二)、耕种地主土地的劳动者称为佃客,“客皆注家籍”②,对地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三)、佃客主要受地主的实物地租剥削,“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③。由于地主阶级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可简称其为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个概念。”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国家,不仅强迫农民交纳赋税,而且“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统治者对农民逃行赋税徭役的剥削。这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