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青岛市成功申报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等10类2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承渠道不畅,与教育脱节,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等原因,青岛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构建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面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濒临消失的现状,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通过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结合学科渗透民俗文化以及加强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民俗文化教育,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能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是湖南绥宁县颇具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具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与传承问题中的共性和特性。从绥宁"四·八"姑娘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出发,分析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探讨打造绥宁民俗文化产业链的可能性,活化传统民俗项目,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  相似文献   

4.
渑池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传承后继乏人、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意识淡薄、人力和资金不足;基于此,应提升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保护制度与措施、强化宣传、加强财力支持以促进渑池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对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挖掘、整理和保护急待加强。文章以文化生态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理论为视角,建构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以期为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南岭民族走廊中段的贺州市是一个多民族与多族群聚居区,不同民族与族群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认识上、政策上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属性等因素的作用,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观念与政策有了较大改善,对南岭民族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有了相当的改观,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也有了某些探索,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性特点的传习工作却未能受到广泛重视。传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模式至少有校园主导型与资源地主导型两种,且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广东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情况为例,论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途径。特别是提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定要体现其特殊性、文化记忆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文化的解构和建构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方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走社会化道路等几个观点和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品位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国际性、地方性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案例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多层次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真实性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方面的专业素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几个紧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颇大成果,但仍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几个紧迫的问题:一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要落实到实处;二是<中华民俗大典>的出版是对民俗文化的抢救,但迟迟不能出版实际上放弃了很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三是对参加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使他们掌握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编印一些民间文化、民间文艺的教材、书籍,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四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展示中,只看到的是物质文化,这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对民间文化教育要从制度、课程上作规定.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是先民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和贡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传承问题进行研究,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俗文化志》(县、区卷)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的关系,以体现文化巨变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地方民俗志需要以三点重要认识为前提:一、中国民俗的地方性是民族性与地域性交叉的表现;二、民俗志应该着力记述连续性的民俗传承,也要关注深层的民俗传承;三、结合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把握,将比较容易描述地方民俗的特色,呈现民俗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的地方传承也就是在历史上被一再建构的地方性象征体系,其中若干重要文化事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成为本志书统一采取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淡化甚至消亡的现状,应在国家相关立法不断完善中,进行相关地方立法,建立公法与私法保护并行的多元化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微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湖南江永女书文化为例,利用新浪微博平台采集数据,对微博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旅游形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旅游形象具有以下五大特征: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文化与旅游的内容不对称、采用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中立的形象评价、时空分异规律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该研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旅游形象的建设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甘肃是历史文化富集的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突出,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分析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以往保护的成就和不足,比照非物质文化保护理念,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物质文化和工具理性对大学的冲击使大学文化传承出现了生态性失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文化碰撞交流和传递中被遗忘和边缘化。民族非物质文化和大学教育存在着生态性的互动和制衡,大学生态对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吸纳和创新价值,民族非物质文化传统促进大学文化生态平衡和特色发展;通过建构人文-文化、学科-学术、静态-活态、生态-人文等和谐共生的平衡生态,实现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大理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之地,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减弱,极大地威胁着大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对大理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分析,对大理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赣南的民俗文化是赣南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赣南具备民俗旅游的区位条件;通过对赣南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的描述,可挖掘赣南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精品路线,为塑造赣南旅游文化品牌寻求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全媒体时代保护和开发红河彝族文化,要利用先进、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以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开发对象,以文化遗产名录为重点传承和保护项目,打造红河彝族文化品牌,实现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