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王天海先生《荀子校释》一书是继《荀子集释》而成的对荀子著作进行校释的集大成之作。但是,其中有些地方还值得商榷,故拟就自己所疑之处,举出几个例子,作一探讨举证。  相似文献   

2.
本对王仲荦先生《郭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的校释作了部分订补。  相似文献   

3.
《抱朴子内篇》是晋代葛洪的一部重要的道教典籍,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是目前唯一一本校勘和注释兼顾的校勘本。本文在其基础上,参校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古逸丛书本、明正统道藏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予书百家本,对校释本中的某些校语提出补充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对《越绝书》校勘、译注及翻译等方面的著作不少。本文以张仲清先生的《越绝书校注》为底本,以李步嘉先生《越绝书校释》为主要对校本,以张仲清先生《越绝书译注》及俞纪东先生《越绝书全译》为参校本,采用本校、对校、他校等方法,商讨里面的十点不足,以更好地明确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晖 《文教资料》2001,(6):94-98
张珍怀先生 ,191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后长期寄寓沪上。因温州有飞霞山 ,上有谢池、飞霞洞等名胜 ,遂自号飞霞山民 ,以寄桑梓之思。先生出身世家 ,尊人张文伯 (之纲 )先生 ,号池上楼主 ,清末任内阁中书、法制局签事等 ,后入山东巡抚孙慕韩幕府 ,深受器重。富有诗才 ,平生诗作达千余首 ,文革时散佚大半 ,后经先生整理成《池上楼诗辑佚》一卷 (1971年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评其诗曰 :“忧愤之情 ,一发于诗 ,故其音多清商变徵 ,且有故国麦秀之思焉。”晚年以释金文名满海内 ,自号亭 ,著有《毛公鼎校释》、《亭金文校释》、《周书王会校…  相似文献   

6.
敦煌卷子中的《常何墓碑》对研究隋唐之际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邓文宽先生已经对碑文作过全面考释,本文在邓文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校释意见。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人民医院校释的《脉经校释》中有69首古代方剂在注释条中列为“待考”,按语指出:“但其中丸、散、汤、剂,多属古代方剂,目前尚未知其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敦煌遗书P.3287写卷,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该残卷所载古代方剂有7首容易辨识,与《脉经校释》中待考方剂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相同或相近,可补王叔和《脉经》之未备。敦煌《脉经》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周笃文先生从唐时避讳字推测,认为该写卷抄写于公元6世纪末的武周年间,距今1300年。敦煌《脉经》存古方剂名称计13首,从卷末文意推测,还载方剂及药物,惜已残  相似文献   

8.
张懋镕、黄怀信、田旭东三位先生合撰的《逸周书汇校集注》集众家之校释,为功甚巨,嘉惠士林.今以阅读之偶见,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校释》是我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以下简称《校释》)所著的一部“龙学”理论研究力作,被誉为“龙学”四大基石之一.该书对《文心雕龙》详尽注释,并以释代评,所论极为精彩.本文从构思的起、行、结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刘永济的创作构思理论.  相似文献   

10.
陈奇献先生所著《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厂搜前人注释百二十六家,详加考核,纠谬正讹,艰涩大去,甚便学人。然千虑一失,智者不免。今试择一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吕氏春秋·顺民》:“于是翦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以吕氏春秋校释》479页)对这段文字中“”的诠释,陈奇献先生先引述了俞樾、马叙伦的观点:俞极谓“”本作“”,假作“枥”。《说文》:“枥,枥,指也。”《韵会》引《系传)}曰:“谓以十押十指而缚之也”;字亦通作“历”,《庄子·天地篇)}“罪人交臂历指”是也。马叙…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一书,传世良久,舛误疑点所在多有,董理甚难,校释考证难臻完善,然往哲时贤用力较勤,成果多见。李天华先生学养深湛,所撰《世说新语新校》一书,其中校笺偶有发明;但也多有凿空而道、查无实据者,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高邮王氏父子在《读书杂志·墨子》中大量运用“对文”之法对《墨子》予以校释,校勘“误文”、“衍文”、“脱文”、“乙文”和“误校”,并以此法训诂释义.王氏父子的校释尚有存疑,文章提出运用“对文”校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荀子校释》一书,本文专就《荀子·仲尼篇》的原文再次进行校勘,并对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补订.所据底本原文与杨惊注文,仍用《古逸丛书》影南宋台州本.原文校勘用南宋浙北翻刻熙宁监本(简称浙北本)、南宋刊删“纂图互注”巾箱本(简称巾箱本)、南宋坊刻纂图分门类题注本(简称题注本)、南宋坊刻元明递修本(简称递修本)、明世德堂本(简称明世本)主校,并以《说苑》、《群书治要》等参校.本文将《荀子·仲尼篇》原文分列为5段,每段按序号进行汇校集释,所校释之字词句下皆用横线标示.校释补订必先蒐诸贤时彦之说,去其重复,采其精要,其次附以笔者拙见.  相似文献   

14.
《篆隶万象名义》一书对于文字、音韵、训诂都有重要的作用。《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是出版的第一部校本,但多有可商榷之处。为更方便大家利用,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篆隶万象名义校释》,集成校语十数则,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刘彬先生的《帛书〈要〉篇校释》一书,是自马王堆帛书面世以来第一本专门研究《要》篇的专著.该书体例谨严、学风规范、方法科学,但凡立论,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所以于关键处多有发明创获.由此,可以发见作者严谨规范、理性开放、见善则迁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曹元弼礼学代表性著作的《礼经学》,实与其早年所撰《礼经校释》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为此从复礼的经学主旨、明例的治礼方法和讲求礼经大意的诠释取向三个方面,论证《礼经校释》对《礼经学》的影响,以呈现曹元弼学术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校释》是我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以下简称《校释》)所著的一部“龙学”理论研究力作,被誉为“龙学”四大基石之一。该书对《文心雕龙》详尽注释,并以释代评,所论极为精彩。本文从构思的起、行、结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刘永济的创作构思理论。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托体),跟山陵作伴儿(同山阿)”。他觉得这样校释才连贯通顺,而部编教材第一册注解似是而非,应按《初学记》校勘。(见《关于“死去何所道”的释意与校勘》,载《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笔者对他的新的校勘  相似文献   

20.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是研治中古道教史的重要文献,在传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异文,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对此有所整理和考辨,但仍留下了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以《抱朴子内篇校释》所揭举的异文为中心,对其中十五条异文作了考辨,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