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杜绝虚假不实报道,一些报纸最近相继推出了“更正”栏目。《宁波日报》也于今年6月份推出了“本报更正”栏目,除更正差错、向读者致歉外,还公布当班责任编辑名字和挑错热线。栏目一见报,读者那边一片叫好声,为报社的莫大勇气而大加赞许;而编辑部内部却是认同者寥寥,尤其是编辑更是消极应付。于是,“更正”栏目几期下来后就变得不太正常,即使出了见报差错,编辑也是能瞒则瞒,瞒不了则力争尽量不见报更正,有些“更正”甚至是在报社编校质量领导小组的敦促下才勉勉强强见报。读者叫好的“更正”栏目为何会遭报社内部冷遇?原因在于我们有的采…  相似文献   

2.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3.
据《传媒天地》报道:四川省内江日报社前不久公开刊出“《内江日报》2000年度新闻报道十大差错”,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内江日报社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质量审评制度。首先,设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人对每期报纸进行审读,当天上墙公布;其次,对采写、编辑、校对、审稿、出版等环节实行“链条式”把关,即从记者交稿到出版,不管槁件是否见报,只要发现上一环节的错误均记录在案,所扣奖金归发现人,并将责任人的差错扣分纳入年终考核,重大差错必须更正,其更正费按广告收费标准由责任人支付。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居高不下的差错率迅速…  相似文献   

4.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5.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6.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7.
掌握稿件差错的规律检查和审阅稿件,发现和消除一二个差错,是不难的。难的是要掌握发生和消除差错的规律性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对于报纸编辑来说,发现差错、减少差错和消除差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的是我们对各种差错现象要善于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原因,研究其防治办法,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认识它,进而自觉地掌握它、运用它,把见报差错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根据我的实践和同志们的经验教训,在如何发现差错、消除差错方面,我理出了12条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一,从细细推敲字句中来发现毛病。以《要有良好的家教》为题的一篇来稿写道:“良好的家教,并非像《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便能‘望子成材’,也不是贾母那样对宝玉百般宠爱便可‘望子成龙’的。”我边看边推敲,便觉得奇了: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贾政用“望子成材”倒也可以,作为贾母的孙子,贾母怎能用“望子成龙”这个词呢?刊登出去,岂不成为世人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12日《新疆日报》四版,刊登了农八师副政委郭宝珊写的一篇评论:《尊师重教不是过了头,而是远远不够》。文章见报不久,编辑部便陆续接到兵团组织部、农八师党委办公室和作者本人的电话。指出署名上副政委丢掉了“副”字。此时编辑人员才发觉,由于校对人员粗心,无端地给作者升了级。于是只好向有关单位和作者解释、致歉,并答允第二天在报上更正。按一般情况,出了差错更正一下也就过去了。这一次却远非如此,它在农八师广大干部和农工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明真相的职工纷纷猜测:“是不是上级已经正式任命宝郭珊为农八师政委了?要不报纸上怎么会白纸黑字地铅印出求?”  相似文献   

9.
校对与钓鱼     
前段时间,本报编辑部请来业余评报人史道宁谈评报的感受。他在发言中提到他自己发现见报差错的规律,说记者采写的稿子比通讯员的来稿差错少,外地稿件比本地稿件差错少,提到正刊一版,他说他基本上找不出差错,就到正刊二版去找,因为正刊二版主要刊发本地新闻和通讯员的来稿,史先生说:“就像钓鱼要找‘窝子’,我把二版当作发现见报差错的‘窝子’,专到那儿去找差错。”他的这席话,  相似文献   

10.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有内在规律可寻的。对于报纸编辑来说,发现差错、减少差错和消除差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问题是我们要去掌握它、运用它,要对各种差错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认识它,进而自觉地运用它,把见报差错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根据我自己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和同志们的经验教训,在如何发现差错,消除差错方面,我理出了七条,它是否带有规律性,请太家指正。第一,对稿件中的数据一定要进行复核。不加以复核,势必铸成见报差错。人民日报1986年5月19日  相似文献   

11.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8日,《解放日报》二版发表了一篇批评上海友谊商店营业员侮辱外国顾客事件的报道。由于报道内提到的一个司机不是中国旅行社的,因此,报纸在第二天就作出“更正”。谁知,这个“更正”没有达到“更正”的目的,那位司机不是国际旅行社的,而是“上海市旅游汽车公司”的,为此,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要求再次“更正”。对于这个枝节性的差错,是否有必要作“更正的更正”?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5日,广西某报刊发了《解放军胜利进城百色人弹冠相庆》一文,是该报策划的“见证广西解放特别报道”中的一篇。该文见报后,一些读者打电话到报社,对文章的标题提出质疑。后来,该报刊发《更正启事》,向读者致歉。这个标题为什么受到质疑呢?问题出在“弹冠相庆”上。  相似文献   

14.
“1亩地能产5000万公斤以上西红柿吗?”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质疑、纠错,编辑人员的答复是:错了,多了一个“万”字。但没有及时在报纸上予以更正,过了几天,又有读者打来电话:“这样的西红柿种子哪里能买?”显然读者对这家报纸保持“沉默”、对出现的差错不予及时纠正表示了不满。  相似文献   

15.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相似文献   

16.
轻松一刻     
更正 约翰气呼呼地给报社打电话质问: “你们报纸搞什么名堂,明明我还活 着,为什么发表了我的死讯?你们要负 责刊登更正的启事。” 编辑:“真对不起,要更正是不可 能的。” 约翰:“为什么?” 编辑:“为了维护我们报纸的信 誉,我们从不登自相矛盾的消息。不过, 我们可以想另外一个办法来弥补一 下。” 约翰:“有什么办法呢?” 编辑:“我们可以在明天的《出生 栏》里,刊登您出生的消息,让您重新 做人。” 严重警告 邻居家的篱笆内,马丁正与邻居家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起劲地交谈着。 突然,一把亮闪闪的菜刀“嗖”的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文摘报》934期有一则《更正》:930期摘登的《巴西一精神病人收容所的暴虐》,标题和文内的“巴西”应为“阿根廷”,未发现《上海译报》原稿之错。我很惊讶:翻译者竟连Argentincv跟Brazil也分不清! 无独有偶,紧挨《更正》,摘登的是《摩洛哥“皇宫盗案”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建立》(原载《人民公安报》),文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著名赌城摩洛哥的蒙特卡洛发生了一起‘皇宫盗案’”。我更惊讶:有关人员竟不知道赌城蒙特卡洛属于欧洲的摩纳哥(Monaco)公国而不是其首都摩纳哥城,更不是非洲的摩洛哥(Morocco)王国。看来过几期又要有另一则更正了。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家文摘报纸,居然登出了一则题为《陆定一去世前的自我批评》的新闻。消息一传出,群众中议论纷纷。当时我也大惑不解,一是报上从未发表过有关的消息,二是不久以前我还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过陆定一同志撰写的关于双百方针的文章。文摘报上的消息太使人感到突然,并产生怀疑了。果然,相隔一个星期后,这家报纸在下一期的中缝上登出了“重要更正”,承认那一则摘发的报道有“重大差错”.  相似文献   

19.
因查找资料,翻阅了一些地市小报,发现“更正”刊在“中逢”里的比较多。有家地报三四月份发了三则“更正”、一家市报一个月发了二则“更正”全部发在“中缝”内。笔者不禁产生疑问:“更正”何必钻“中缝”呢? 报纸出了差错,发则更正,以防讹传,并引以为戒,顺之常理。天天办报,哪有不出差错之理?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恐怕还找不到没发过更正的例子。而出差错较多的一些  相似文献   

20.
中共沈阳市大东区委宣传部总结出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掌握——易于失实“八个可能”和防止失实的“八个注意”: 一、在稿件较长时间没见报,见报心切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不顾事实、夸大情节、追求生动的差错。注意克服见报第一的思想,如实反映事情的真相。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草率从事、内容失真的差错。注意深入采访、认典核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