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催化剂。培训的合格率、就业的成功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培训农民工,缩短农民工在企业的磨合期,实现稳定就业,笔者结合多年实践,认为农民工培训要注意“五宜”与“五忌”。  相似文献   

2.
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任重道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华 《教育与职业》2004,(1):28-29,35
2002年,全国农民进城打工年收入5278亿元,农民带回家3274亿元,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逐渐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各地非农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事实上,只有很少的农民工受过初级的专业培训,而大多数农民工达不到劳动市场对他们在素质上的要求。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文化素质低、技术素质缺、心理素质弱、竞争意识淡和创业意识差所导致的对职业的低竞争力和低适应力,致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不了。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在2003年9月9日联合颁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要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是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之,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只有农村劳动力得以充分转移,才能有真正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本期组织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意义、作用及培训方式,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此项工作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资水平低、增长缓慢、拖欠和价格歧视等方面,这是由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同质劳动力供给过量、制度歧视、缺乏基本的制度约束造成。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约束和保障制度,保障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开展农业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消除控制“农民工”转移的刚性制度,代之以经济手段引导调节,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  相似文献   

4.
有关农村维吾尔富余劳动力的诸多研究探讨其原因时,虽然把人多地少、农民负担重、文化水平低、语言交际能力低等看做主要原因,但一直忽略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本文在农民转移外出就业的理性选择为起点,将探讨“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同时,关注维吾尔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继续教育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7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780万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为37.8%,初、高中的所占比重为56.3%。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由此可见,我国低素质就业人口比重很大,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已明显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关注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而且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一、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意义1.关注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推进异地联合办学促进农民城市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下简称《培训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加农  相似文献   

7.
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对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贯彻落实。职业技术院校在安排农民工的转移培训中要对农民工突出培养如下几种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农民工待遇和地位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教育培训的缺失,农民工培训的实然当前,随着人们对新的就业体制的逐渐认同以及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认识,农民工的培训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特别是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将农民工培训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后,农…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当地经济的发展后劲,决定了当地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和方向,政府采取适宜的措施和方法,将促进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和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特别是贫困地区更要加强对农民工输出的转移就业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但是由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领导组织不力、信息不畅、激励政策不足、培训资金短缺、培训手段落后、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因素致使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行动迟缓,因此建议贫困落后地区尽早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工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缺乏温情、政府主导力量发挥不足以及农民工个体技能难以满足岗位需求等使农民工的就业受到严重的现实冲击。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拓宽农民工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12.
——加强就业前培训。中国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普遍建立和实行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使城镇绝大多数新生劳动力能够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并逐步将农村新生劳动力特别是从事非农业产业和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劳动预备制培训范畴。2003年,有126万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劳动预备制培训。  相似文献   

13.
劳动出版社党委书记柏莉介绍,劳动保障部最近出台了“5+1”行动计划。“5”指5个计划,即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导航计划;“1”是指一个行动,即技能岗位对接行动。前者是劳动保障部在职业培训领域的5个战略高地。后者是劳动保障部门促进就业与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增长点。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国家利用5年时间在全国培养190万个新技师。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技能训练,创新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发和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和评价体系。能力促创业计划——“十一五”期间对20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80%以上。2006年国家拨出几个亿用于支持创业培训,同时劳动部门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帮助有意愿的创业者。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在5年时间内对4000万名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部门提供免费职业指导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和维权服务。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的"市民待遇"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是工业化进程中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制度壁垒,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系列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生活处于受限制、受歧视的地位。本分析了造成农民工这种“非市民待遇”的原因,探讨了各级政府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营造与“市民待遇”相适应的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据了解,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全区14个市的106个县(市、区)展开。我区大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技工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参与了培训。其中,在承担“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168个培训基地中,教育部门单位占39.8%,农业部门单位占31%,劳动部门单位占26.3%,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单位占2.9%,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民工培训格局。全年共培训拟转移就业的农民工108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82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75.5%。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82861人,培训后转…  相似文献   

16.
学术简讯     
农民工流动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已经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民工队伍已经达到1.2亿,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的主要力量。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由目前的43%提高到2020年的60%,每年仍然会有大约10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各项权益和工作、生活质量,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化两种力量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农民工群体总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原因是“可行能力”贫困。而“可行能力”贫困的具体原因是五种“工具性自由”的缺失。应当采用增强农民工“工具性自由”的方法,来提升其“可行能力”,最终改变其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农民工择业要求,渭南市整合200所职业培训机构,严格遵循“先培训,后就业”和“先培训,后转移”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实行订单培训、按需培训和因人培训,免费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每年培训3.5万名两年以上学制的高技能人才,25万名转移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各种限制政策的取消,导致“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形成“民工潮”。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有组织的仅占8.7%。这种无序流动的状况,加大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地区间供求平衡的难度。同时,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压低了行业基础工资,造成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特别是年龄偏大者再就业困难。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就业问题,市(地)就业管理部门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  相似文献   

20.
福建武夷山市广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途径,已形成长效机制。该市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农村劳动力户籍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房屋中介、个体办证、法律维权、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及档案管理、子女就学等“一站式”服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乡镇、街道也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站,村级配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联络员。市里每年还给予乡镇服务站经费补助.激发了他们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推荐培训的热情。市劳动保障、农办、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协同各类培训机构,引导企业建立上岗培训制度。推行就业资格证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