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家意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一开始就注重利用封建伦理纲常调整家庭关系,以稳固家族,达到社会的稳定。中国文人同时也把"家意识"引入文学中,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式来表现它。但“家意识”一开始碰上了“词”--这种初起时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的文学体式,便自然地被“放逐”了。通过考察宋词的发展过程,浅谈“家意识”在宋词中的隐去及其隐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体西用”的教育宗旨从出现的时代背景来看,是适应了“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趋势的,也适度地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体制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留学教育等方面;而另一方面,“中体西用”的教育原则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西用”来巩固“中体”,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因此注定合桎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贞节作为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明清两代贞节之风盛行,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贞节之风尤甚,无论贞节的人数还是“贞节坊”的数量都位居前列。针对徽州地区这一特殊的现象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了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表现,分析了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徽州妇女的心理结构和徽商的直接作用等方面对这种现象作了社会心理方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纲常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伦理规范 ,自古以来就与封建法律密不可分 ,伦理与法律融合的过程贯穿了历代封建王朝。魏晋南北朝是封建法律伦理化过程的重要时期 ,即形成“礼法合一”的重要阶段 ,在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体现出礼法交融的伦理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与孙中山从顺应变局这个基本点出发,反对闭关锁国、守旧排外,主张主动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走向世界,以达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的目的。其共同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民族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实学精神。由于政治属性、自身学识和经历、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和思想文化背景不同,郭、孙二人在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明显差异:郭嵩焘主张通过对外开放,吸纳西方物质“长技”、“朝廷政教”和“人心风俗”来补充封建专制政体与封建纲常伦理;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代之以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以“图中国之富强”,达到赶超西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迷惘的一代”与“建安风骨”的享乐和功业追求之下潜在的是个性追求。“迷惘的一代”以一种混乱的出世之情反抗和否定社会;“建安风骨”则以积极的功业人世态度替代封建伦理纲常。“迷惘的一代”否定的是资产阶级的近代理性;“建安风骨”否定的是封建伦理理性。但是它们一个认可感性而失之于理性,一个认可功业而失之于心灵,从而导致自我的失落。因此一个迷惘,一个悲叹。而它们的对立调整面就是英雄和慷慨,代表人物则是海明威与曹植。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儒家将人视为封建伦理大网上的纽结,近代思想家们将这一入学观进行了革新。康有为凸显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谭嗣同对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严复对人的“能群”格外重视;梁启超的“新民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代启蒙思潮达到了顶峰;孙中山最终提出了“国民”的概念,完成了近代入学观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天子到庶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金字塔”。等级服从是封建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忠君、孝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准则。董仲舒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观念,发展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体系。以正统儒家自居的王船山,当然不敢公开同儒家的伦理纲常唱反调,但是他在“活埋”的生命中负担起拯救中华文化的重任,对正统论理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高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是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农村社区不发达以及传统封建观念所致。经考察发现,现今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杀属于脱序型自杀,其主要致因是农村女性处在社会的“现代”与家庭的“封建”,进而又在家庭的“现代”与社会的“封建”中挣扎。挣扎的结果导致脱序,进而增加自杀概率。  相似文献   

10.
程端礼     
程端礼,字敬叔,官至衢州路教授,为元代初期教育家,其所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贯彻朱熹的“穷理之要,必在读书”的方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自元明迄清,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教导纲常伦理,程端礼也如朱熹一样,主张“读书明理”。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较大影响的一位人物。他不仅激烈地抨击过封建的纲常名教,大声疾呼要冲决一切封建网罗,传播了自由、民主、法制和个性解放等观念;而且提出了变法维新、“以商为国”才能救中国的主张。 (一) 谭嗣同认为要“以商为国”,必须厉行变法维新,要变法维新,必须批驳阻挠变法的种种谬论。 一曰:中华礼义之帮,不可师“夷狄”。  相似文献   

12.
简析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论述了传统化中“生生日新”、“自强不息”的思想、直觉思维、崇尚谋略等对创新的积极影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伦理纲常、保守性、追求“同一”、特殊的思维方式等对创新的消极影响,以便我们当今在进行创新时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女子高校的历史回顾与现状研究张建奇一、我国女子高校的历史回顾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对待妇女问题上形成了一整套歧视和压制的理论和政策。在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性被排斥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直到“五四”运动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妇女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思想界面貌一新,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妇女解放问题首次提到历史日程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下,鲜明地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并在其著作《大同书》、《仁学》中深入地批判了封建伦理纲常对妇女的禁钢,猛烈地抨击了残害妇女的种种陈规陋习,指明了妇女解放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 心学是康有为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导方面,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南海之思想,以陆王心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但是,这并不是说康有为就是陆王的复活,可以将康有为的思想与陆王心学等量齐观。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他对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使中国缓慢地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他并为此提出了一套政治经济纲领,设计了一个实质上是理想化的中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塑造出大量与封建传统道德和伦理纲常格格不入的"离经叛道"者。本文就明清小说中"离经叛道"者的形象进行初步探析,并从社会及作者自身两方面对其形成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倡导的是男尊女卑,对女性强调的是三从四德。封建经典《女诫)说:“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人卑而不高,弱而不强……盖女乃神道,以柔顺为主,卑弱者,女德之先务也。”在上述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大多被写成是美丽而柔弱的。这些作品赞颂的是女性的娴淑贤惠,安份守节。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男子的附庸。女子处于被遗弃、受凌辱的地位。也有一些作品写了女子的叛逆,但这些叛逆一般都有软弱性、妥协性和悲剧性。在上述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男强女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自由:近代中国伦理启蒙的标志性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理智启蒙的"伦理启蒙",它力图瓦解封建纲常伦理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创造向自由民主社会前进的伦理基础与政治前提.明清之际内源性的伦理启蒙是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先声,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直到严复引进了"自由"的理念,才使中国近代伦理启蒙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封建法律是伦理法。通过对古今中外立法实践的考察,认为对伦理道德的维护,把道德内化到法律中去,是世界上所有封建国家立法的特点,并非中国法律所独有。因而,把中国封建法律称为“伦理法”,在理论上欠妥。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的《仁学》堪称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旋风”。在这本巨著中,谭嗣同在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佛教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崇仁斥礼”的批判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当时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两面性的真实写照,对封建纲常礼教给予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也唤醒了当时追求革命的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黑暗社会以及当时革命任务的清晰认识,从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