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美国女作家珍·克雷赫德·乔治的经典儿童小说《狼群中的朱莉》,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掠夺自然的忧虑之情。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将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首关于爱斯基摩女孩与狼群相互依存的自然之歌。女作家敏锐的视角和朴素的生态和谐意识,给当今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3.
万涛  宋婉璐 《海外英语》2011,(13):257-258,288
小说《飘》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戕害,同时蕴含着人与自然的融合。该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批判人类中心论和欲望动力论,旨在揭示小说中的反生态行为,唤起人类的生态意识;剖析生态美学中蕴含的生态整体主义,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权话语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和社会对女性权利压制,要求人类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的和谐。斯科特.奥台尔的小说《蓝色的海豚岛》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通过描写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和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戏仿,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话语,进而通过女主人公卡拉娜融入自然、完善自我的活动,充分诠释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话语和批评方法正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采用生态批评视角,重新审视D.H.劳伦斯的《蛇》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征服、统治自然观”与“生态整体观”两个方面,探索《蛇》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和劳伦斯对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力主文学尊重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亲和关系.将目光投向对自然的再现,对存在于文学中的自然原型作生态学的深层追问和及时性理论研究.生态批评的文学生态构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话语对文学的管制,从而要求同在一个生态场域中的生态文学现实性地构成多种文学生态品格.生态批评通过将纯学术话语与诗性话语融合,文化性与审美性和谐统一以实现批评的理想吁求.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依旧秉承了中国文学亲近自然、抒写自然的传统。小说作者在绘就的独具特色的"西行"美景中给我们展现了寄予生态理想的"福地洞天":花果山水帘洞和万寿山五庄观。这两重"福地洞天"是作者秉承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精心营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生动范例,是作者积极先进的生态意识的体现。品鉴《西游记》中的"福地洞天",为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一些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生态伦理意识。这种伦理意识包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图腾崇拜、创世神话中。这是一种原始的、原生态的文化,它深刻体现了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智慧。特有的民族生存方式孕育着特有的民族生态意识,而这种特殊的生态意识又体现出民族对待自然特有的方式,在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生态危机的21世纪,少数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无疑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小单位,如何担负起激发生态情感,培养生态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的重任?笔者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以"知"为基础,明确"是什么"的问题若要学生萌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首先要让他们对自然有所理解,与自然产生联结。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罗萍真 《家长》2024,(4):101-103
<正>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总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甚至被一些国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如今,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教育家和学者对二十四节气融入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科学理论指导了具体的教育实践,从取得的效果来看非常不错,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一、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生态话语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同话语。用生态理论研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用生态思维研究教育教学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文章拟把中学外语课堂纳入生态哲学视野,探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年之际,中学外语课堂中的"生态平衡"与"失衡",并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结合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借助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考察,探赜其呈现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取向,以此鼓励有益性话语,改善模糊性话语,抵制破坏性话语。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三个子类使用频次的排序依次为判断资源、鉴赏资源和情感资源;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分别呈现出有益性生态取向、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本文通过探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检视出“美国至上”“经济优先”等有违生态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电影《马语者》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不期而遇,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影片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美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美学本质;仁爱的生态美学精神,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理想。电影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影片《马语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饥饿的浪潮》是印度小说家阿米塔夫·高什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小说中人类、自然、科技之间的关系去剖析该作中的生态话语构建。高什理性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冲突融合,并对科技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展开辩证讨论。高什认为人类的欲望是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欲望度的正确把握有利于调整人类对待自然及科技的态度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崛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的田园诗,其诗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性,自然的神性,自然的女性化,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并从中感悟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有着独特的生态伦理叙事。他对自然的描写,体现了生态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也控诉了工业文明和人类欲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对女性的塑造,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性、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压迫对象;他通过对动物活动的叙述,赋予动物以主体性,提倡尊重动物的权利,认同动物的情感。哈代小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复杂,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又体现了道德关注的"同心圆"倾向。  相似文献   

18.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韩少功的《山居心情》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终极思考的力作,在多层面的诗情叙述中蕴涵了浓厚的生态美学意蕴,即:重返与自然的和谐,建构精神家园;珍视动植物生命,体现生态平等意识;痛惜人类与自然疏离,倡导生态同情和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