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灯 《新作文》2013,(11):10-13
理想·工程师加科幻作家刘慈欣出生在"文革"期间的山西阳泉,幸运的是小时候,他在父亲的一个大箱子里翻到了很多书;更幸运的是,里面有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对科幻的热爱,就从翻开那本书的一刻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那么几年,刘慈欣和无数年轻人一起当上了"狂热的科幻迷"。他记得当时的科幻文学是被主流文学承认的,甚至《人民文学》杂志都曾把最佳文学奖颁给科幻作品。而从20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以特选形式刊发了刘慈欣的四篇科幻小说,轰动当时的文坛。在《人民文学》卷首语中,编者称,"发表刘慈欣的作品并非心血来潮,早在30多年前,《人民文学》已经发表过《珊瑚岛上的死光》,并因此开启了新时期文学中的科幻潮流。时隔30年,主流文学再次把目光对准科幻作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虽然有区别,但刘慈欣小说中那种绚烂的、带有很强原创性的想象力,满足了文学标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热点图书     
本期推荐:《第三次拯救未来世界》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刘慈欣出版时间:2016年1月定价:22元【阿奔的话】2015年8月23日,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长篇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包括《第三次拯救未来世界》等五部作品,既有精彩的科幻文学,又有专业的科学知识解读。书中选取的篇目,均为刘慈欣  相似文献   

4.
<正>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2015届雨果奖,这在不少科幻文学家以及评论家看来,将使得一个世纪前就已在中国诞生的科幻文学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刘慈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在发展阶段。向更多的人传递科学知识,希望人们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这会是我目前的作品相对永恒的一个主题。我认为,中国需要第二次文化启蒙,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思维,中国还远远没有到反思科学技术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的横空出世,第一次将中国科幻带入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殿堂,让世界驻足于刘慈欣笔下宏伟辽阔的星际,流连往返于"三体"和当下两个世界,聚焦于文明背后的种种危机,惊叹于中国科幻作家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全面梳理刘慈欣文学创作观念,以求找出刘慈欣文学观与文学实践的独到之处,以进一步引发中国科幻界对作家身份的认知以及对科幻文学归途与指向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当代学生》2016,(Z1):21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刘慈欣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中选取的篇目,均为刘慈欣的经典作品,其中多篇小说曾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后来《三体》的影子。而书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或猜想,则由理论物理专家李淼加以通俗易懂的精彩解读,我们或许能够从中更  相似文献   

7.
电影《流浪地球》和《乡村教师》的成功让作者刘慈欣引起关注,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组专家在此之前就颇具创造性、前瞻性地把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选人初中语文教材,将科幻带入初中生的学习与生活. 刘慈欣起初是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他从小阅读的无数科幻作品在这个闭塞落寞却处处映着刀光剑影的大山中发芽.1999年4月,...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14,(15):159-159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畅销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歹巴神永生》的英文版将于年底在美国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的托尔公司完成了《三体》英语版全球出版合同的全部签署程序。《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的首部长篇系列小说,被称为是一部想象中的未来史诗,作品以恢弘大气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该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9.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涉及多种灾难,如科技灾难、自然灾难、战争灾难。这些灾难在刘慈欣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刘慈欣的科幻灾难书写沿袭了中国文学书写灾难的情感倾向,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灾难书写。刘慈欣执着于灾难书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河南地域文化中灾难历史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三是刘慈欣的个人灾难经历。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3,(12):4-7
新闻链接:当科幻作家遇上阅读现状 今年11月中旬,第2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晚会在成都市金沙剧场举行。科幻作家们齐聚一堂,现场颁出了“读者提名奖”“杰作奖”“最受欢迎外国科幻作家”等奖项。其间,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说:“在我看来,科幻就是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科幻文学跟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在类型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8月23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这个奖项是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素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刘慈欣此次获奖,也标志着亚洲终于有作家获此殊荣。消息传到国内,各大媒体几乎沸腾了,书店里的《三体》马上被抢购一空。面对悄然兴起的科幻阅读热,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为什么读科幻?事实上,科幻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幻想,对科技的反思。从凡尔纳的大  相似文献   

12.
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慈欣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古典主义气息。但刘慈欣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苏联科幻乌托邦科幻小说风格都有不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刘慈欣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中国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新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获雨果奖,在亚洲引发了极大的轰动。2016年,中国女作家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再次入围该奖项。郝景芳的科幻作品极具文字美感,对人性的刻画也入木三分,在国内拥有一大批忠实读者。虽然擅长写作,郝景芳却是一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读书期间常以"学渣"自称。为了摆脱"学渣"这个身份,她开始写作疗愈自己,并最终发现了一片瑰丽的天空。跌进"学渣"的心理泥沼少女时代的郝景芳聪明伶俐,尤其擅长理科,几乎  相似文献   

14.
弗兰克·赫伯特(1920-1986),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在美国科幻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无人取代的地位.《沙丘》是弗兰克·赫伯特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科幻的文学体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类等进行了反映、映像,在作品中作者尤为突出的表现了他的生态学和系统思想的主张.本文通过对《沙丘》进行分析,解读弗兰克·赫伯特在人文关怀上的独特主张,展现作者在科幻文学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对“冰山原则”实践的梳理,论述了“冰山原则”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认为“冰山原则”为科幻作品的科学性、幻想性与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又提升了作品的魅力,对新时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理论与科幻文学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是这种类型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是放在世界科幻小说界,中国的科幻小说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造成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对民族国家复兴和发展的焦虑,因而很难仅仅做单纯的科学幻想。而且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家们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自己设定为英美科幻文学中一种"陌生化"的存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用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分析的文本,来探讨其陌生化叙事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流浪地球     
<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说集,作者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第73届“雨果奖”(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的获得者—刘慈欣。本书一共收录了包括《流浪地球》在内的11篇短篇小说。其中的《流浪地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太阳即将变成红巨星,太阳系里的行星都将遭受灭顶之灾,人类启动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准备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相似文献   

18.
科幻小说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对人类社会、对科技发展进行反思的平台。近年来,以刘慈欣、郝景芳等科幻作家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在海外逐步获得科幻界的认同。刘慈欣和郝景芳分别获得了科幻界"雨果奖",他们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出版发行。为了使情节更生动,同时让科幻小说中的描写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中国本土科幻小说都会带有一定比例的文化负载词。如何将这些文化负载词译入目标语,使之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是科幻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难题。但是,国内对科幻小说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非常少见,而且多集中于研究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本文将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作为指导,在其观照下尝试探讨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中的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国内掀起了科幻文学热,这背后的功臣,一定少不了刘慈欣的名字。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上映,作为“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拉高到了世界级水平”的科幻电影,它的成功不仅源于特效出众,更得益于“流浪地球”这个绝妙的故事内核。要学习科幻故事写作,当然要借鉴、学习这种顶尖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20.
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引爆科幻文学研究热点,科幻文学是否仍然是一种类型文学?科幻文学是否开启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任教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的宋明炜教授多年致力于科幻研究,对此提出了前沿性观点。他认为科幻文学应走出类型文学窠臼,回归文学本身的特性,因为科幻也是我们认识和再现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摹仿论的超越,它反映出一种文学本质上的变化。他提出超越二项性的科幻诗学建构,认为科幻作品让我们看见“看不见”的世界,科幻改变人们的世界认知。在此基础上他全面分析了二十一世纪文学与新巴洛克观念的发展关系,提出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巴洛克美学。宋明炜还详细探讨了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幻与主流文学的密切关系、中国科幻本身就在构建世界文学等问题,认为科幻就是打破等级制和差异性,呈现世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