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8月底,南京广电集团拍摄的4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再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在业内引起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认同感的关键,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人应该做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工作,以提高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本文先后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和拍摄技巧。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对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握新媒体语境的特点,使创作适应网络传播,是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近3年《博鳌亚洲论坛》官方纪录片的拍摄,从故事设计与制作语气、拍摄的基本调性与技术表现、节奏与受众的观看"焦距"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媒体时代官方纪录片创作之创新可能性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庭康 《新闻窗》2008,(6):63-64
怎样选择和讲好一个故事,是我们在摄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中必须思考和琢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视表现手段之所长和优势,也是电视受众的需求。我自2001年开始,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其中,纪录片《守望》和纪录片《那山那人》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参加贵州省广播电视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受到专家和评委的好评。在拍摄纪录片的实践中,深感讲好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渐渐地热了起来,它们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内容上选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纪实拍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开办不到一年的《焦点访谈》,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争相收看的名牌节目。而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编辑室近年的力作《十字街头》、《德兴坊》、《十五岁的初中生》、《茅岩河的船夫》等优秀纪录片,也以其特有的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风靡我国,乃至走向世界。 对“电视纪录片”,湖北辞书出版社《电视辞典》作如下解释:“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的纪录的电视新闻节目。包括特写片、概述片、专访片、音乐片、风光片、集锦片以及其它知识性、服务性的纪录片等。它比一般的电视新闻更详尽、深刻、完整,除具有新闻性外,还有文献性、艺术性、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它同样要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以采访摄像为基本手段,直接拍摄、  相似文献   

6.
基于融媒体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当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纪录片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不断变化。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并浅析电视纪录片拍摄中电影拍摄手法的应用、纪录片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以期提高电视纪录片拍摄质量,为大众提供更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许多具有思维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不断推出。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有的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崇高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表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美即纪实美,这种纪实美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一些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第五届中日交流节目的《望子五岁》,讲的是一对盲人夫妇怎样把自己的女儿抚养大的故事。作者跟踪这个家庭拍摄了四年之久; 1988年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大奖得主《五平太流传》,讲的是一家煤矿倒闭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作者拍摄了近两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人们随手打开电视呈现的电视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及性质对其大致分为纪实类和艺术类两种。纪实类的拍摄作品主要分为:电视新闻类如《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电视纪录片类如《大国崛起》《我们走在大路上》,电视纪实类专栏节目如《东方时空》《新闻1+1》等,而根据节目拍摄现场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演播室类摄像和外景类摄像,电视节目不同,其拍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电视摄像人员提出的拍摄方式要求也不同——要求摄像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电视新闻节目拍摄中掌握精准化的摄像技巧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拍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属于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现今的社会,人们对电视纪录片的喜爱程度大大提高,重点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与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顾名思义是以客观纪录为主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最早是由英国电影评论家、纪录片理论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JohnGrierson)在1926年提出的。纪录片的纪实性不是完全的真实,只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真实而引发人们思考。而真实性是完全客观记录真实事件过程,表现真实的人和事物,不对其进行任何的艺术加工。以历史题材的影片为例,同是在紫禁城拍摄取景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和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区别就在于整部影片的纪实性和基础素材的真实性。从纪实性和真实性的区别入手,通过阐述摆拍、编排以及数码特效对纪录片的影响,来浅略分析现代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题。  相似文献   

12.
张亮 《东南传播》2013,(5):16-18
近年来,随着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纪录片在全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疑虑。在国内,《故宫》、《圆明园》、《1405郑和下西洋》、《复活的军团》、《再说长江》、《昆曲六百年》等一系列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备受争议;在国际,《时间简史》、《2012启示录世界末日》、《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原子邦德》、《总统之死》等纪录片也褒贬各异。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纪录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以往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难以展现题材的局限,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担忧,即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破坏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本文从纪录片真实性方面思考,分析了三维动画技术的使用对创作纪录片的意义,旨在从理论上提升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凭借大众传媒的优势,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电视纪录为主要手段,以客观镜头为主要视点,拍摄真人真事,对事实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录报道。最大限度地排斥虚构和扮演,力求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已经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方式的主流。以反映’98抗洪为题材的长篇电视纪录片《决战九江》,正是以其用真实材料写成的“故事”而赢得了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人们对艺术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要。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充满虚假和谎言的环境中,他(她)将如何生存。没有了真实…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纪录片悄然兴起,并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最近几年,由于《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大型纪录片拍摄获得成功,纪录片于是成为了电视荧屏的一个新亮点,引起了全国各地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纪录片的产生。另外一个方面,有关纪录片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关于纪录片制作手法的问题更是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本文运用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等电影理论,针对目前纪录片制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主要包括蒙太奇以及故事化手法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蔡新丰 《新闻通讯》2014,(11):24-26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纪录片悄然兴起,并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最近几年,由于《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大型纪录片拍摄获得成功,纪录片于是成为了电视荧屏的一个新亮点,引起了全国各地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纪录片的产生。另外一个方面,有关纪录片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关于纪录片制作手法的问题更是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本文运用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等电影理论,针对目前纪录片制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主要包括蒙太奇以及故事化手法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0月,为纪念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诞生110周年,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部拍摄制作了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时长100分钟,分为上下两集。播出后,引起了党史研究界和文艺理论界、影视研究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于1999年11月20日,联合召开了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理论研讨会。党史研究专家们对《李大钊》摄制成功,给予了很高评价。文献纪录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实事求是,忠于历史。《李大钊》生动地再现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革命经历,从他思想的发展进步过程,到他接…  相似文献   

18.
《愚公移山》是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于1971-1975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作品长达763分钟,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除此之外,作品拍摄的"真实性"也在纪录片界引起广泛争议。而回溯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了伊文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这部《愚公移山》。本文将从伊文思个人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时代发展下技术进步引起的拍摄观念革新和伊文思同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三个方面分析《愚公移山》的拍摄动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电视荧屏也随之愈加丰富多彩,作为高雅艺术的电视纪录片正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人所重视。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也把视觉触及电视纪录片领域,佳作不断。这些电视人把原生态作为他们创作的源泉,享受拍摄纪录片带来的收获与快乐,作者就是这个领域的尝试者。  相似文献   

20.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