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和谐校园的晴雨表,也是和谐校园工作关注的重点。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需要适宜的"土壤",有独特的生成规律。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需要突破传统的刚性理念,转换视角;从学生群体这一网络舆论的主体入手,净化"土壤";对学生群体分层级横向引导;对舆论事件分阶段纵向引导,促进校园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传播与引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面对互联网给舆论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时,要研究和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和网络舆论引导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文明、健康、积极、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郭海威  黄楚新 《传媒》2021,(9):88-90
党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由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创新能力、议程设置能力、网络舆论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及网络舆论空间的综合治理能力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体系.当下,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对党的网络舆论引导的权威性、适用性、有效性、深入性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党的网络舆论引导所肩负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研究提出从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强化网络舆论底线思维、巩固壮大网络舆论阵地、统筹优化网络舆论治理四个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党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和谐校园的晴雨表,也是和谐校园工作关注的重点.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需要适宜的“土壤”,有独特的生成规律.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需要突破传统的刚性理念,转换视角;从学生群体这一网络舆论的主体入手,净化“土壤”;对学生群体分层级横向引导;对舆论事件分阶段纵向引导,促进校园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修蕾  郑金鹏 《青年记者》2016,(32):112-1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①近年来,高校网络舆论事件频发,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建设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根据拉斯维尔5W模式,网络舆论格局使其中每个环节,如传受者、传播渠道等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以"5·3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将网络舆论置于媒介融合大背景之下来研究,试图探究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规律,最终因势利导提出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陆网络舆论传播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舆论的历史、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①舆论传播研究以传播学视角、运用传播学原理及研究方法,围绕舆论这一主题形成了一套拥有完整体系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和项度涵盖了舆论传播的历史、舆论的属性及特征、舆论的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的形态与规律、舆论传播的功能与建构、舆论传播的媒体与测度等.在这些涵盖丰富内容的研究项中,网络舆论研究无疑是其中因其蓬勃的发展态势而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舆论隶属于舆论传播媒体项之下,与舆论传播的其他媒介--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公共关系组织等并列.  相似文献   

8.
"7·5"暴力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7·5"暴力事件中,疆独分子直接利用互联网实施舆论煽动,增加了暴力事件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给我们实施舆论引导带来了困难:一是网络管理者难以同步过滤并监控所有的网络信息,使得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舆论煽动有机可乘;二是网络舆论煽动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使得网络管理者往往丧失最佳舆论反制与反击机会.为了争取抑制暴力事件恶化的网络舆论主导权,必须根据暴力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网络舆论预防、网络舆论反制和网络舆论反击.  相似文献   

9.
高珊 《青年记者》2017,(3):84-85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信息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律产生巨大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能否把握网络舆论的易燃点、规律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张洪忠  王鑫 《传媒》2015,(21):18-1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普及, "民间舆论场"也成为一个热词,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官方舆论场",两者被诸多文章定义为一种互不兼容的对抗性关系.具体来说, "民间舆论场"指的是大众运用微博、论坛、QQ、博客等渠道议论时事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作为二元对立关系论述的一个误区是假定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是整齐划一的铁板一块,但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从网络舆论场中网民类型与分布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同时,考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同类型网民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网民的接触渠道对其信息辨别的影响,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全景调研助手从样本库中随机抽取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四地网络样本3696份.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价值的偏离与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新闻界》2009,(1):59-61
网络舆论价值存在于网络舆论的效果之中,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使得网络舆论的效果具有双重性.只有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应有的功能使其价值"归位"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对网络舆论生成特点的分析,力求对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共性因素和特征规律进行梳理与归纳,以期寻求引导与管理网络舆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网络推手及网络信任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 网络舆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无序、芜杂和自发的草根表达,在许多人心目中像是一个"童话王国"的嬉笑怒骂.然而,随着络绎不绝的网络话题、网络事件、网络人物遁现社会现实,这才开始刮目相看网络舆论场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很少有人察觉到这个平台和数据库的混合体的背后,蛰伏着各种"隐身"的网络控制力量,把一个看似"乌托邦"的网络舆论场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系统,具有强互动性、跨时空性、广泛性、强破坏力、群极化性、外溢性等特征.但危机并不是突然爆发的,从网络舆论热点转化为危机舆论,需要经过生成、传播和演变的过程.文章从自媒体传播舆论场的特征入手,探析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结构要素、演化机制和生成动因,以期把握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演化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危机,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论坛(BBS)中的"舆论领袖"是大学生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形成集传播的重要信息集合点.本研究在聚类分析得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以实证得方法,对"交大发展论坛"版面中的虚拟群体成员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舆论领袖",并对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建立了"虚拟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方向的重要信息源,网络舆论控制在引导、规范网络舆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网络舆论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在认真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符合网络舆论规律的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7.
姜楠 《东南传播》2018,(8):78-80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最鲜活而显著的表征便是网络舆论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络搭建并给予了公众实时互动交流的平台,在web2.0技术支撑下快速集成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既可以推动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危及社会安定.网络舆论的演进是一个以层次为中心的传播过程,而"认知失调"、"信息不对称"、"价值累加"是影响网络舆论走向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网络舆情演进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新浪微博舆论为研究对象,利用新浪微指数和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数据对"临武小贩之死"事件舆论发酵进程进行梳理,分析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网络意见规律及新特性,提出网络意见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9.
齐曼丹 《今传媒》2016,(7):15-17
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媒体舆论的研究局限在狭义上的网络舆论方面,但移动端的快速发展使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舆论的传播特点,得出新媒体舆论波的三种运动规律:一是在议题自然消解后舆论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现,舆论再现新波峰;三是相关议题的出现,舆论波呈发散式运动.掌握新媒体舆论波的运动规律,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和发展时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控制舆论.  相似文献   

20.
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APEC蓝"。经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传播,"APEC蓝"在短时间之内成功建构了民间舆论场,它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首都蓝天的强烈愿望。而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回避网友戏谑般的调侃,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形成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局面。本文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为例,分析民间舆论场的建构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反思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