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
微博为官民舆论场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空间.本文以美国大选热门微博为分析对象,从生活政治的视角考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如何就具体政治议题在微博中呈现内容,如何进行互动以及型塑二者关系.研究表明,官方舆论场牢牢把握住核心议题和价值立场,而民间则起到提供多元信息、对政治议题进行生活化解读的作用,两者处于互相补充、互相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钟剑茜 《当代传播》2013,(4):108-110
本文以纸质媒体的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它对公共舆论场的引导作用。分析认为,纸媒官方微博能够打通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主导舆论场的话语权;能够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网民的关注方向和思考方向,实现观点供给的有机控制,在网络舆论场上放大建设性声音;能够迅速还原事实真相,阻击谣言传播,净化网络舆论场;能够与受众广泛交流思想感情,鼓舞人生斗志,解除灰色情绪,实现对网络舆论生态正向引导的软功效。  相似文献   

4.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然而在网络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康德把理性划分为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实践。网络舆论主体结构失衡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洞穴是形成非理性认知,进而导致非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因。平衡的主体结构是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官方舆论、精英舆论与民间舆论多元主体平衡参与;官方信息、精英信息与民间信息多元共振;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构。  相似文献   

5.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APEC蓝"。经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传播,"APEC蓝"在短时间之内成功建构了民间舆论场,它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首都蓝天的强烈愿望。而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回避网友戏谑般的调侃,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形成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局面。本文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为例,分析民间舆论场的建构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反思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微博的传播特点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惠普"质量门"事件为个案,对"惠普"遭遇微博舆论危机事件的起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应对的信息策略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建立网络舆情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评估机制,建立企业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官方微博,建立员工危机信息策略培训制度对于企业应对微博舆论危机很关键.  相似文献   

8.
微博的兴起使公民在网络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网络中的舆论也因此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网络民间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和官方媒体塑造的“官方舆论场”有诸多不同。官方媒体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地进行沟通。截止2013年10月,《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量已突破千万,位列官方媒体微博之首。《人民日报》微博结合了两种舆论场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为以往两种不同的舆论场之间提供了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9.
微博这个"民间舆论场"与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无论是传播理念、话语方式、阅读习惯、推广模式、接受路径大不一样。本文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为例,研究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提出依托母媒体强大资源、具备独立网络形象、按照独特方式运营的新媒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盛楠 《今传媒》2013,(6):36-37
媒体微博在2012年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报媒体开设微博,试图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如何增强地方党报媒体的官方微博在网民中的影响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发展较为成熟的"@广州日报"和刚刚起步的"@河南日报"进行对比内容分析,试图找到地方党报媒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媒介融合关键问题
  媒介融合建设以主流媒体为核心的多元舆论场。当前舆论场的确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包括: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官方舆论场在重大事件中缺乏引导力,民间舆论场以微博为主导和驱动,舆论场中缺乏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媒介融合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加等等。面对这种态势,我们认为,“两个舆论场”的弊端正在凸显,媒介融合过程中有必要推进“三个舆论场”的重构。这三个舆论场分别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以都市类媒体为核心的大众舆论场以及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12.
王庆华 《传媒》2012,(7):65-66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势头凶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传统媒体的主流表达能力被弱化,一些网上的不实言论和极端情绪被放大、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隔阂与反差。打通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促进二者沟通并良性对话,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成为在新媒体格局下,党报创新的关键点。《安阳日报》开辟的《民生网事》栏目,是报网互动专版,它与电子政府网联姻,以"网络问政"为重点,是政府与网民对接的平台。把办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14.
纵观目前的媒介环境中,有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一个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主要是以党报党刊、通讯社、出版社为主。还有一个则是以新兴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其主要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为基础。尽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甚至此消彼长,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将会是中国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面对这样的局面,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务之急。好在近几年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出版单位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活动领域找到了交集,并且以公益的平台开始了良性的合作。本文通过研究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在公益出版传播实践中的互动情况和模式,分析它们的互动动因和互动关系,探讨互动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微博对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在传统官方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之外,又构建了一个微博所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这双重舆论影响下,传统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已经略显失效。本文从微博传播特性出发,分析微博引发的舆论场变化,并为微博环境下政府如何做好危机传播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微博语境下的虚假信息传播“围观”让网民有力量.这是2010年微博最“给力”的宣言.2010年,微博为公民的信息自由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还成为普通人反抗“利益阶层”的武器,“宜黄自焚”、“局长香艳日记”、“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通过微博演变成一场场舆论风暴,利益集团被网民通过微博“围观”而成为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以来南京市政府部门纷纷将微博作为信息发布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已有75家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务微博,而博主都是政府官员。南京市旅游园林局宣传处副处长袁伟是政务微博"南京旅游"的博主,他说:"我们微博一个宗旨就是服务、沟通、分享。服务主要是满足我们广大游客、我们市民和粉丝的信息需求。"和传统官方信息发布渠道不同的是,南京许多政务微博没有官腔,大量使用俏皮的语言和可爱的表情,被网民称为"很亲切、很清新"。  相似文献   

19.
当下,我国存在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由于视角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但是,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传播的领域开始找到了交集,并以此为平台寻求融合共赢,开始了一些良性互动.在“两个舆论场”讨论盛行的当下,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公益传播实践中官民舆论互动的模式、原因、问题及对策,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具有信息源丰富、信息海量性、传播时效性、地域广泛性等诸多优势,一直是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个人通过自媒体爆料成为舆论热点事件主要的传播源头,其中微博是网民爆料的首选平台,其网络事件的传播往往经历由个人引爆、在微博等民间舆论场迅速传播扩散、一度出现反转的呼声,最终尘埃落定这一过程,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