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2.
说到纵横家,我们不能不首先了解什么是“纵横”。 所谓“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合纵。有连接直行之意。也泛指联合;连横,又作“连衡”.有结盟、联合之意,也有比配、比肩的意思,此外也谓多。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成为特指那些游说之士策略的一种专有名词。 而我们要了解“合纵连横”的确实含义,先必须明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的复杂形势。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割据。变革纷呈。群雄争霸,战争频繁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扩张争夺。兼大并小,至战国中后期,已只剩下实力较强的齐、楚、燕、赵、魏、韩、秦等七国.史称“战国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代图说明战国时代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和中山,以及淮、泗间的一些小国如鲁、宋等,周王室及先秦古国中灭亡最晚的卫势力微弱,苟延岁月而已。三晋中魏在初期新气象最显著,首先走向中央集权的国家,所以惠王向孟子说:“晋国(即魏)天下莫强焉”(梁惠王上)。继魏之后“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及亡宋,更“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  相似文献   

4.
张仪故里考     
张仪,号“武信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曾在秦国为相,以“连横”之策游说于赵、燕、齐、楚、韩、魏等国,拆散了关东各国的政治、军事联盟(“合纵”)。对于张仪在历史上的影响千古流传,为后人所称道。但他祖籍何处,故里又在什么地方?却鲜为人知。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史籍资料,并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查。认为张仪的故里就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市区胡村乡张仪村。  相似文献   

5.
问题一:为什么说《史记》记马陵之战有矛盾? 答:马陵之战的起因,《孙子吴起列传》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世家》说:“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田敬仲完世家》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三处三个说法,互相矛  相似文献   

6.
春秋四名人:老子、孔子、左丘明、孙子。战国散文四大家: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代铁血交锋,成王败寇,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逻辑中,永远会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只是那作为“斗法”大戏华彩段的干戈相向,太容易让人忽略了智慧的导引与酝酿。且看司马迁在《史记·田单列传》中的记载——田单者,齐诸田(齐王族田姓各支)疏属(旁支亲属)也。闵王(名地,前313年至前284年在位)时,单为临淄(齐都)市掾(yuàn,属官),不见(被)知。及燕使乐毅(燕大将)伐破齐(公元前284年,乐毅率燕、楚、韩、赵、魏五国之兵伐齐,占齐七十余城),齐闵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燕既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  相似文献   

8.
(一)《六国论》,是宋代散文大家眉山苏洵有名的一篇政论文,是《嘉祐集》里《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篇文章,论述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齐、燕)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一味赂秦。赂秦既增加了敌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议论行事的史传文学作品。它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主要内容是战国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都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的生活。诸侯中之强者均欲“并天下,凌万乘”。秦用商鞅变法,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增强军事力量。同时不断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因而引起“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当时,诸侯国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各国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是重要因素,故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作为记录谋臣策士活动的《战国策》,就是着重写他们言辞的雄辩,运筹的机智,其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长于辩说。无论是个人陈说或双方辩论,都能敷张扬厉,畅所欲言,达到“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从而使对方信服自己的论点。他们的辩说技巧具体表现在如下四方面:  相似文献   

10.
岳麓2013年版第6页说:“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已是秦、齐、燕、楚、韩、赵、魏七大国的天下了。”笔者认为这一表述值得商榷。众所周知,“七大国”指秦、齐、燕、楚、韩、赵、魏七个诸侯国。公元前453年,  相似文献   

11.
在纷争不休的战国时代,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群像,尤以《战国策》中集中塑造以苏秦为代表的策士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或合纵,或连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异样的言行,也让后人回味千年。本文以《战国策》中的策士为范本,尝试解析其精神风貌,窥看战国时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多篇记叙战国时代门客活动的文章,许多门客的故事也为学生所熟悉,源于这些故事的成语典故,更是广为流传.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散见的门客事迹,激发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现在本文对门客的有关问题作点介绍.战国时代有权势的人家供养许多门客为自己服务,这叫做养士。投靠了主人的“士”又叫“门客”、“食客”、“舍人”.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取“食客门下”(亦称“门客”)毛遂等二十人去楚国订立合纵盟约,而当楚王  相似文献   

13.
是谁点起了熊熊的火 焰,让青春一同燃烧;岁月 的笔记下悲与欢的过往. 我们曾经轰轰烈烈……组阁 照惯例班长与团支书组阁。秦与魏上任后,很快选出了有齐、楚、燕、韩、赵参与的“战国七雄”──高三〈六〉班新班委:秦──首相,魏(女)──秘书长,赵(女)──外交部长,燕──中情局长,韩──教育部长,齐──国防部长,楚──财政部长。理想 “北大的名,清华的汉;北外的女生,民族的饭;人大的流氓到处窜。” 高三了谁还没有个追求的目标。魏与韩本是够保送T大条件的,但一位非清华不嫁,另一位非清华不娶;赵与燕相约北外,齐…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241年,除齐国外,赵、韩、魏、燕、楚五国诸侯,推楚国为首领合纵抗秦,但很快失败。从这以后,合纵抗秦就没人提起,加上楚国日趋衰落,这就使秦国兼并六国更加方便了。秦王赢政为了进攻赵国,假意跟燕国和好,派使者去破坏赵、燕之间的联盟。燕王喜果然听信了秦国的话,叫太子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为纵横家立传,明确“毋令独蒙恶声”,赞其“长在权变”。所谓“权变”则重在“择交安民”和“进取为人”。“择交安民”作为纵横家的政治理念,或连横,或合纵,强调外交之要,于战国时代激荡风云;“进取为人”作为纵横家的人生理念,或受辱,或遭嫉,强调进取之道,于诸子争鸣独树一帜。立足战国裂变时代,纵横家与时俱进,在实现个人功名之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因此,对纵横家的“权变”之道进行梳理意在进一步明确其学术思想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 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 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 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从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苏  相似文献   

17.
六国论(节选)苏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排列.《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夸张铺陈,无论说理叙事,都表现了一种气势雄放的特点,语言流畅犀利,有声有色.描写人物也具体鲜明,栩栩如生.文中还不时使用生动的寓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后期,大国争霸更加激烈,敌友关系变化更快,连横合纵的形式也多样化了,盟友国之间互相派相成为连横合纵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两国更好地沟通和协调,更好、更快地执行两国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以便快速打击敌国。总的来看,虽然少数活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大多数活动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能“连横”与“合纵”:能使狼烟四起,也能化干戈为玉帛;能挽救人,也能致人于死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用它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改造”学生。教师的鼓励语言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