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楼梦》48回写黛玉教香菱学诗,谈及以什么诗作教材时,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当即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是崇敬陆游的(见62、76回),但她认为不能以陆诗中这种“浅近”诗作教材。为什么?一、香菱有诗人气质,基础好,悟性好,陆游这类诗对她来说已嫌太浅陋,若以此为教材,起点太低,若陷入这种格局,被其缚住,就难以进入高层次了。二、名人的诗并非都是名作,而教材必须是名人名作。三、名人名作也不是都要进入教材的,教材必须…  相似文献   

2.
香菱向黛玉学诗 ,黛玉教她“第一立意要紧” ,并且“意趣要真”。香菱写两首《咏月诗》都失败了 ,在黛玉耐心指导下 ,写第三首终于得到大观园众诗人的一致肯定。香菱的成功固然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也是和黛玉的指导有方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4.
首段提出批驳的对象"黛玉心胸狭隘、小性儿、爱出风头"。后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批判"对黛玉大大的误会":第一,列举形似"心胸狭隘"、实为"维护自尊心"的事例。"对周瑞家送来的宫花不满"——这是黛玉"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的特殊处境使然。第二,列举大气的事例。"香菱想学诗,黛玉热情指导"——这是黛玉"单纯得就像一颗水晶,晶莹剔透"。第三,辩证持论。"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黛玉那些所谓‘心胸狭隘、小性儿、爱出风头’的事,既反映出黛玉的优点,也折射出她的不足"。此文卒章颇有意味——借文学作品人物说事。  相似文献   

5.
<正> 林黛玉也教过学吗?是的,林黛玉不仅是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人物,还是一位很懂心理学的“教师”呢!请看《红楼梦》中的第四十八回: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香菱学诗》虽以刻画香菱苦心学诗为主,但林黛玉对香菱的指教却也非同寻常。在林姑娘的悉心指点下,悟性颇高的香菱很快便写出受到大观园众姐妹好评的诗来。在林黛玉对香菱学诗门径的指点中,颇有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在其中。一、增添信心,让香菱轻松入门作家马南在《从三到万》中有这样一句话:“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入门不难”,就是说在学生未进入学习状态时,应该给学生一定的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香菱学诗》中,黛玉在收香菱为徒后,即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呈献给受众的是以花草树木等植物意象为核心的表意系统.而作为这一表意系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林黛玉这一形象自然也与植物意象息息相关.文章重点讨论的是植物意象与林黛玉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魅力和探究价值的典型女性的关联,以几类与黛玉密切相关的植物意象在表现其性情方面的地位轻重为切入点,分析了核心意象菊花对于独立完整表现黛玉文人化性情的作用,阐释了辅助意象桃花和芙蓉对于补充表现黛玉性情中与命运爱情相关的因子的作用以及探讨了延伸意象绛珠草、竹意象对于拓展解释黛玉微妙性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观园里最有诗才的人莫过于林黛玉,她是香菱的老师,是湘云的诗友,是诗社里的砥柱.金岳霖形容民国才女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用在林黛玉的身上也很合适. 倚马之才 黛玉文思敏捷,常常一挥而就,颇有李白、苏轼之风.人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黛玉无需喝酒,诗咏自能汩汩流淌,特别是一些聚会场合,最能出彩.第十八回宝玉的姐姐元妃省亲,给大观园各处景观命名并题词,自称缺乏捷才,请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并点名宝玉题四首.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力压众人,无奈只写一首,不甚快意.可怜宝玉苦思冥想,勉强做成三首.这给了黛玉机会,她让宝玉抄录前三首,自己替他做最后一首.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做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我不知翻过多少遍了,浊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但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的倾倒,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病西施"——林黛玉。黛玉的容貌娇美有一首诗体现得最为到位:"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为了,落花满地鸟惊飞。"黛玉进贾府之后,凤姐一见,便先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然后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作者是这样描写宝玉眼中、心中的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诗歌及其诗评的论述,尤其是关于黛玉对李义山诗的好恶态度的分析,对比黛玉诗与义山诗形式、内容、风格、性情上的异同,探究两者之诗在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形成机制上的缘起与缘落,进而从深层次上了解黛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一《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书中黛玉用以自喻的事物较多,清翠斑竹是她孤高纯洁的心性的象征。她把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菊花视为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红学呈现出百花竞艳之势 ,然而对林黛玉而言 ,似乎面临着新的厄运。尤其是在青年人中 ,黛不如钗的论调相当流行 ,如何正确评价林黛玉 ,本文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其生活的时代荧屏上去显影。在《红楼梦》诸多女性中 ,林黛玉是赢得作者曹雪芹更多的同情的。但作者却以冷静的审美心理 ,把握并艺术地再现她身上许多气质上的缺陷。正是在这些缺陷中 ,人们才体察出她那滚烫的心和纯美的灵魂。其率如璞的黛玉却以假情假意来反复试探并勇敢追求爱情。这种畸形的恋爱方式 ,是畸形的时代赋予她的 ,也是畸形的时代挤压的结果。来自外界与内心的痛苦 ,使黛玉变成双重痛苦的负载 ,成了一个忧郁哀伤 ,多愁善感的泪美人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永恒魅力不仅仅因为她是悲剧美的集大成者,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她是任情美的代表人物。林黛玉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而又诗才横溢的悲剧气韵打动人心。林黛玉性格的缺憾也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的双重人格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娟 《文教资料》2005,(36):72-74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呼之欲出的形象刻画为我们剖析人性,解读人格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本文意在分析研究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言行,对黛玉的双重人格作一脉络化的梳理,从四个方面展示黛玉丰富而复杂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富有现代文化意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激烈的叛逆精神;(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主主义思想等方面,但这一形象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既有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又有人的博学与深沉。它们并不矛盾地共存于黛玉身上,使黛玉成为世界学画廊中独特的那一个。黛玉性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还由于她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  相似文献   

18.
一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不写之写”指的是不明写,通过暗写或隐伏或侧面或间接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这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就有典型例证。曹雪芹借黛玉的眼睛领读者看贾府,从她的视角观察一个陌生的世界。根据黛玉的性情和读书经历来看,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思就有了逻辑支撑。而黛玉的“步步留心”,正是曹雪芹的用心、匠心所在,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都是作者的设计与构思。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说黛玉是诗人,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有她的诗为证;说她是教育家,也不应该有异议,我们可从香菱学诗得到佐证。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河北海兴中学张淑华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香菱第一首诗做出后,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