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21,42(9):14-23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从同一性到异质性,从唯我性到为他性,他者性反映了在主体性责任缺失背景下的一种伦理诉求.他者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外在性,正是这些特性,使他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此,我不能占有和同化他者,只能尊重和回应他者的需求,为他者负责.以他者的"非同一性"为逻辑起点,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是师生对等的对话、交流,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一种负责任的回应.教育不是借助理性抹杀他者,而是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让他者言说和行动,通过他者性对话,建构他者性共同体,实现与他者的共生.他者性只是思考教育的一个维度,它不是教育的全部.  相似文献   

2.
《杯酒留痕》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颇受评论界关注的一部作品。对该部小说有关宗教、历史、伦理等人文元素的研究是读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尝试切入作品中的另一凸显主题———对他者的伦理认同,分析和阐释小说中人物从自我中心主义到他者的伦理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拉康的"他者"理论对自我有独到看法。在此理论视野之下,他认为所谓的自我并非生来就有,而是被社会文化规范所构建。这一规范极其强大,生存于世就必须遵循,按它的法则行事。拉康将此称为大写"他者"。用此观点来分析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便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其一,文本通过变换叙述者的艺术手法质疑真实观念,彰显大写"他者"的存在。其二,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揭示了在现实世界大写"他者"难以挑战,只有在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真实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4.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5.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欧洲文化是一个以他者身份为参照物来构建自身认同的多元文化特质共同体,它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界定其文化他者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他者"的塑造来完成对欧洲自身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学生视角,解析重要他者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影响。重要他者的主要表征是他者榜样和他者支持。作为榜样的他者包括历史化、异域化和亲密化的他者,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呈现榜样认同下的模仿与反思。当学生认识到自我与榜样之间的差距时会产生榜样认同下的怀疑与否定,带来创造性学习壁垒。他者支持指他者即权威,通过制度支持、情感支持和策略支持,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行为基础、心理条件和资源保障。学生在他者支持中寻求的是权威庇护,而他者支持充满不确定性并且受学生身份影响,这会使学生创造性学习受控于成绩和行为表现等外在因素。研究建议,从利用证据肯定学生自我的创造、发挥同伴的榜样领导力、教师善做“无知者”、基于比较优势开展因材施教等方面入手,可以使重要他者在推进学生创造性学习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生成过程伴随着不同阶段"他者"形象的建构,从"帝制"走向"共和"是新国家认同形成的初构阶段,满洲权贵是革命党人所要建立的共和国的"他者";从"共和"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是国家认同的重构阶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他者"。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他者"主要来自于国家外部,同时部分地存在于国家内部。不同时期"他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9.
译作是原作在目的语文化中重构的他者,译作之异是他者和自我(目的语文化)共谋的结果。自我与他者对译作之异进行共谋使得他者进入自我,并逐渐改变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环境。译作之异正是他者和自我共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对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弟兄们》进行了结构分析,指出这篇小说具有古典交响乐的结构。然后,在此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此在筹划和权力分布为两个主题对小说展开分析,通过对小说中三个女子的生活和爱情的剖析,揭示出他者作为此在筹划与权力分布的斗争场所,从而指出他者面孔与终极词语的替换游戏最终导致了小说的古典交响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他者化在鲁迅与库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者化行为的施动者均以相貌体征、生活习性、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定他者之依据,均以心理、言语、行动作为将对方他者化之手段。在他者身份的流变形态上,鲁迅小说表现为传递,库切小说表现为逆转,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他者化体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以及封建文化的批判,库切批判的矛头更侧重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施行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帝国:且鲁迅悲愤、决绝,库切犹疑、伤感,但以对弱者的关怀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否定为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两位作家笔下的他者化表现共同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2.
唐·德里罗的《人体艺术家》围绕女主人公劳伦的身份建构过程展开叙述,并借其封闭自我的现象展现出当代大众唯我论的窘境。为破解该难题,德里罗引入了“他者”这一塑形自我所不可或缺的因素,用先夫之死与塔特尔的言说来重构劳伦的自我身份。借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可以解读出,成功出演人体艺术秀的劳伦最终走在了通往他者的路途之上。该部小说涵括了德里罗对身份建构问题的思索,认为自我只有永远地处于通往他者的途中,真正的存在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为他者"是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根基,其核心就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伦理指向,以他者唤醒自我的伦理意识,实现伦理主体的重构。库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同样的的伦理向度,小说特有的伦理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库切立足于伦理的高度,以超越政治和种族的视野,将南非所经历的的沧桑与不幸纳入伦理学的观察视角,向读者呈现他者弱势群体在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困境,执着地表达着自己重构伦理主体、重建自我与他者伦理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比较教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认同"问题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认同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自我"对"他者"态度的变化。根据取向的不同,认同分为自我取向和他者取向。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易陷入他者认同还是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开展平等对话,进行"脉络化"的研究才是确立自我身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不仅是对《简·爱》这一经典文本的重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作为哥特式小说的常驻元素,"疯癫"这一充满暴力性的情绪在《藻海无边》中成为了他者的标签。加勒比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巫术元素,不仅与哥特息息相关,也与边缘化的他者紧密相连。通过以安托瓦内特、克里斯托芬和"他"为例,本文将分析小说中极具哥特色彩的"疯癫"以及巫术元素,进而探讨小说中哥特元素与他者再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17.
赵静 《英语学习》2023,(3):68-72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通过一个未成年人的旅途成长经历探讨成长的社会性和建构性本质。哈克因“非人”的芬老爹,成了小镇社会中的“病人”——一个有自杀冲动、沉默的他者。哈克在旅途中通过角色操演参与岸上生活,在反复实践中成长为兼具社会审美认同和道德认同的书写者。但哈克未抵达旅程的终点就重新启程,他的成长是一种持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范本,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书写主题与核心内容,揭示出黑人种族主义的内化所产生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事实上的无名与无形最终使他们沦为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19.
曾林玉 《海外英语》2014,(14):227-229
该文从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关于他者的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五位主要女性的他者形象,发现小说中女性被边缘化并且沦为他者是内外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17-121
恐怖小说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至今已有30年左右,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具有了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审美。而其根本是具有"审丑"风格的类型小说,"他者"的存在性,让恐怖小说的"审丑"具有别样的特色。探讨恐怖小说的"他者"审丑,可以审视当前文化的审美走向,对于揭示"审丑"规律和"审丑"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对当代恐怖小说在创作作品时应该如何将审丑的内涵扩大有一定的启示。并对当今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恐怖小说进行一个合理的归类和整理,以期让中国当代恐怖小说朝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