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分封制正式形成于用代,但此前它经历了漫长的起源孳生过程.与此相关,出现早期分封现象,它开始于氏族部落时代的征服拓殖关系,大体相当于黄帝以来的姓氏分化、赐姓命氏、分土别国及别封等可称为早期分封的历史过程.根据中国古代记载及其特有的表述方式,在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起源研究中,与其使用酋邦的概念,还不如使用分封或封建的概念,更为适宜,因为如此才符合中国固有的学术思想传统体系和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统一国家经历了夏商二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这样三个阶段、三种模式;与西欧中世纪由外族入侵而形成的统一国家迥然不同。其中,周代君主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政治学意义的行政体制,对于维护和促进周代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曾起过巨大作用。将周代分封制比附为西欧中世纪封建制从而否认周代国家的统一性而将秦王朝作为中国统一国家开端的传统见解是不妥当的;按照是否实行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来论定国家是否分裂与统一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是国家行政体制问题,而统一与分裂则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5.
著名人类学家塞维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平等到不平等大抵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游团—部落—酋邦进入到国家文明。而酋邦制则恰恰是部落到国家过渡中的中间环节,它既具有一些部落的痕迹,同时又更具国家的特点和性质。陶寺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物和资证。文章通过对陶寺遗址的主要发掘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陶寺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置疑设问一、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什么是分封制?为什么要实施分封制?分封制实施的基础是什么?2.分封给诸侯的是什么?哪些人被分封为诸侯?重要的诸侯有哪几个?受封的诸侯有什么义务?3.分封制的实行在当时有什么意义?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什么称“始皇帝”?2.秦朝的郡县制确立前,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郡县制确立后,县以下设置哪些行政组织?郡县长官如何产生?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的诸多要素,如崇龙、尚玉、祭祀天地、尊崇祖先和神化王权等根本性内容的起源,都与辽西地区的早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气候环境的转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导致辽西一带一度走在全国前列的发达的早期农业文化,在中华国家初创之际,没能直接走向国家文明。  相似文献   

8.
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成熟阶段。西周王朝在实现统治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原则或制度,对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乃至于思想意识形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分封制度就是西周王朝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要准确认识西周分封制度,需要从其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制度内容去把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监察,作为国家法制的重要内容,曾在历史上发挥过显著作用。但过去对它的研究多注重于秦汉御史制度出现以后,很少涉及秦汉以前的情况,本文试图做点追根溯源的工作。一、监察的起源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处理氏族内部事务和争端的最高权力是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的起始课,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教材先讲分封制度,在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来规范贵族的身分地位”与宗法等级制度衔接,层次清  相似文献   

11.
《诗经》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说来,因为周代礼乐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为了保证礼乐制度的实施,大量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诗歌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使得《诗经》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下来;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诗、乐等内容,这种教育体系保证了《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不间断的流传;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会、盟等活动中,赋诗风尚大兴,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拓展了诗歌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2.
礼和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最为重要的两环,对国家施政方针和国家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明初礼制创设之时,刘基广泛参与。他对于明初礼制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设实践。在明初诸礼制中,籍田礼、百官朝会之礼等国家礼制由刘基负责或参与厘定。这些礼仪制度是明初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也对明代乃至后世礼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周秦汉时期语文教学的发展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源远流长,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的"六书"教学,后经周秦时期的识字教学以及汉代识字教学、注音教学、初步的读经教学的发展,在先秦两汉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识字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系统,并体现了早期语文教学注重利用整齐韵语以达到归类集中识字目的之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亚文明时代是从爻号、母系社会、神话时代演变过来的。由爻号演变的八卦,再由八卦演变的文字,最后由文王、周公释卦爻的《周易》,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亚文明的时代。《周易》既是中国远古时研究宇宙和人类的亚文明时代的总结书,又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计划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巫觋是其文化主体,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加强礼乐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学术解放,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的礼,实际上是一个建构完备的制度与文化的体系,是一种集政治、宗教、伦理、教化、法律和军事要素于一体的整合性的治理构架。礼成于周公,而后一直在统治阶级内部传播。通过百家争鸣,礼开始逐步下移到平民中来。  相似文献   

17.
西周时期的生态环境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少有的良好状况,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当时采取了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及设立了一些机构,它和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物质成果的积累、人口及战争等因素都有极大的关系。对西周的生态环境进行客观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当时社会的诸多真实情况,而且可以避免在盲目的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支配下夸大古代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发展以及成熟于西周。确立于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礼乐文化,几乎渗透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古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古史传说时代研究应注意厘清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大量考古学资料与古文献资料未找到很好切入点之前,不易通过划分不同文化集团去归纳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应该根据古史传说时期存在问题去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去归纳各种文化集团。二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传说与希腊及希伯来古神话是有根本区别的,把中国远古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事迹当作神话来看待是不对的。三是古史传说时代的官职制度、宗庙旗杆制度、原始社会组织形态、姓氏婚姻继嗣制度等有由口口相传到了西周时代而书之于简帛的情况,这些是与西周到战国秦汉时期完全不同的制度系统,是后人无法编造想象的,大体可信,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