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关注人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不断超越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人之生命永恒的追求.德育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德育价值应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磨练生命意志,引导生命行为,实现贡献社会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生命宇宙化倾向是新文学最值得注意的命题之一。创造社小说以突出自我意识为表征,以扩展生命时空为策略,以强化主体精神为目标,将个体生命置放在宇宙这个宽阔的时空中,去展现其存在、追求以及价值。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契合,生命体验与社会体察的交融,生死界线与生命境界的言说,拓展了创造社小说生命宇宙化的思考空间。生命宇宙化在创造社作家那里,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性境界,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根本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首先是一种精神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迷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自我认识缺失的表征。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出发,引导个体走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之中,拓展个体人生的价值内涵,把个体引向对善好人生的追求,这实际上是教育的基本内涵。当前有一种弱化教育价值引导的倾向,必须重视教育的价值引导,并把这种价值引导落实在个体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之中。  相似文献   

7.
人的存在具有一种禀赋价值自主与教化自觉的"存在逻辑",即,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本体性关联:价值教育因人的存在而发生,人的存在随价值教化得以生长与扩展。人的存在的自觉性、多维性与未成性,使得价值教育得以扬弃人的自然生命、个体生命,实现朝向文化生命、历史生命的超越。奠基于人的存在的"价值本性",价值教育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确然性基础,人的存在也因与价值教育的相因互成,展现出特有的自我选择、自我教化和自我提升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廊桥遗梦》以其单纯、朴素的内容和形式,叙述了一个发生在4里的中年人的婚外情和生死恋,实现了在异化的社会里对本真的人的一次个体的寻找,表达了现代人类的心灵孤寂和精神流浪。本文从五个方面作析论,认为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对人类生命与情爱所作的拷问与探讨,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畅销小说。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破除生命的繁杂遮蔽,澄明生命的本真价值,从而让教育回归生态。教师首先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需要通过教师职业的劳动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命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生命园地之中。教师应该努力超越自然生命的局限性以提升精神生命的"诗意"境界,不断实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一棵树不能继续生长,那么它只能等待死亡。同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实现教师生命的生长,那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一、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二、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三、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四、尊重人的主体性。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改善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艺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浅近地说,它是艺术家特有的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化的目标上看,则是作为从精神上掌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内在世界的方式。艺家及其他社会群体借此而追求并获得人生、宇宙中更为丰富的生存和生命意味,乃至绝对价值的东南。这可使人类的生命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扩展生命空间作为人类艺活动的重要指向,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默契。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6.
这里从王维情系他人、心宿自然、诗化禅理三个方面,探寻其以追求与超越现实生命价值为主的精神乐园的内涵,揭示其在社会价值追求中静守精神乐园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的精神存在是一个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主观存在和意识存在,即对存在的意识状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主观理解、感受、向往与追求,是人不同于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不断超越物质世界,超越人类自身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审美化存在是汪曾祺生命意义最本原的追求,它是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俸认,汪曾祺想要维护的正是个体审美化生存的传统价值。他追求生命的淳如和本真,追求那种绝然属于自己的生命感觉。他把对生命的崇尚,由人生形式的返归自然,提升为人生本质(即人性)的返璞归真。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伦理型道德生命的一种超越形态,同时也是生命本体的终极回归。  相似文献   

19.
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是位杰出的史学家,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写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在其身上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悲剧与儒道两家的生命意识,相互融合,孕育了超越生命价值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学校精神触动着美学艺术的琴弦,因为美学艺术中的唯美传统、独特气质、崇高境界、美的最高境界以及对生命意义追问、存在价值寻求的超越情怀都可以在学校精神上找到印记。学校精神的美学价值体现为唯美、特色、崇高、和谐、超越。学校精神的美学价值是一种独特的风韵,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