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2022)》英文本为依据,比较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中文译本、《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的中文译本和程焕文的中文译本三者之间的异同,分析和讨论前两者在译文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程焕文的中文译本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英文本原意的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2.
概括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汉译本在近30年中出版和销售的特点,指出译本的销量与译本质量、读者口碑、译者身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以及选题的特点息息相关。江枫译本的销售情况表明,译文质量好,读者口碑佳,译者身份非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高,以及选题别具慧眼,这些因素促成了译本长期稳定的销量。  相似文献   

3.
芦婷婷 《大观周刊》2011,(44):163-16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情节描述上都达到了至高的水平。《红楼梦》的两个知名的英文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亦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文译本,从人名翻译的角度进行差异对比及赏析,对两个译本所选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这次拿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是我看到的第二中文版本了,两个译本好像相隔的并不久远,如此频繁地出版此书,背后肯定也有一种集体意识在推动。看到译者冯克利先生介绍此书有了多国的译文,而且再版次数多得惊人,直到今日网络图书馆还提供免费下载的渠道,更加感觉这个集体意识分布的时空的纵深与辽阔。  相似文献   

5.
李永安翻译的《图书馆学问题》,是现在所见到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的最早中文译本。这一译本久被忽略,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发现这一译文对于廓清我国学界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警醒我们要重视学术著作的承传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扬 《大观周刊》2011,(25):67-68
本文对《女曰鸡鸣》具有代表性的白话英语译文进行比较评析。从对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的忠实程度深入分析各个译本。体现了不同译者在特定文化氛围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翻译目的驱使,译本所产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少由国内译者主持的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相继走出国门,但目前针对这些译本的海外评价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调查引用《庄子》汪榕培译本的海外作者的评价、发表在国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书评、美国亚马逊以及好读(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结果表明,《庄子》汪译本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海外英译本相比还有较大距离.目前看,主要原因不在译文质量.本文指出,修订再版《大中华文库》部分译本、借鉴国外译本排版方式、在好读网站推广国内译本、以读者为中心添加必要的注释等,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词典释义是解释词的语言义;翻译用语要选择好词的言语义。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等效翻译中的重要问题。当前的译本和译文中有些明显的误区,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刘麟 《出版史料》2009,(4):49-52
今年是俄国作家果戈理诞辰二百周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死魂灵》的最早的中文译本(即鲁迅的译本),出版也已有七十多年之久了,在这样的日子里谈这个译本和它的译者,不免有太多的沧桑之感。回想起来,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离世实非其时,过于匆忙,《死魂灵》的第二卷翻译没有完成,第一卷的译文也有个别地方需要作些补救,他却无可奈何地全然不顾了。关于18世纪打牌的名目,一开始翻译他就有所警惕,结果仍然未能令人满意,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被广泛使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凝聚着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中西方"玉"意象的巨大差异使"玉"族词汇的翻译难度较大。《红楼梦》作为一部饱含"玉"文化的典籍,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玉族词汇。笔者通过对该典籍的原文以及梁氏夫妇和霍克斯两译本中的玉族词汇进行穷尽而系统的梳理,运用统计、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方法,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法以及译本的特色和得失,通过分析两种译文处理方法差异的原因,试图探寻一种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的有效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汉译最多的著作——足见汉语知识界对这本书青睐有加。最早的中译出自鲁迅之手,名为《察罗堵斯德罗绪言》,顾名思义,只译出前言10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个全译本出自萧赣之手,以文言翻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出版,不过,被施蛰存讥为“笑掉牙床”,随后各种译本不断。晚近,连续问世两个新译本——钱春琦译本和杨恒达译本,  相似文献   

12.
《金刚经》从古至今的极度流行堪称一种奇妙的文化现象,对其不同译本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和分析是解读这种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译本源头、译本本身、译本流传等3个方面展开分析,揭示了《金刚经》罗什译本一枝独秀和其他译本备受冷落的历史背景和文本原因,说明只有理解各译本的基本特色,理清诸译本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加完整地把握《金刚经》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来文坛有两件盛事,很引人注目。那就是两种译本的《尤利西斯》和十几种译本的《红与黑》的几乎同时面世。尤其是《尤利西斯》,在读书人当中可说是人人争道,除了书本身的早负盛名和两种译本都出自高手之外,还因为那是本极难翻译的“天书”。于是由此我想到了另一本“天书”,即94年郭宏安君送我的他近译的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如果说乔伊斯是个“奇才”,波德莱尔也该算得上是个“怪才”。其实,这类特立独行的文人,每个民族都少不得有那么几个。我们唐朝不是有个号称“鬼才”的李长吉么?杜牧之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理雅各《尚书》两个译本的出版过程,可知理氏译本出版成功的经验在于适应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采用了专业性、学理性的翻译方式以满足非营利性的出版目的。理氏译本的成功出版对于中国典籍的域外传播有着重要启示,即必须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促进非营利化学术书籍的出版、顺应汉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由中央电视台国际台、北京可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外名人广告公司联合制作、在数家电视台“木兰剧场”播出的英国电影《麦克白》,片尾字幕显示“翻译:王天红”,但稍加对照就不难发现,这个脚本基本上是参照朱生豪译本改写的(朱译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莎士比亚全集》第八卷)。试比较下面三段译文:  相似文献   

16.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兴人,莎士比亚戏剧著名翻译家、诗人.朱生豪英文功底扎实深厚,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人,其译文质量出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业界所公认,译本后期影响深远,对造就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莎翁迷功不可没,被誉为中国前不见尝试者、后不见超越者的翻译莎翁戏剧之王和译界楷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为适应新的需要,一些曾经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名著也得以重译,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然而,对于这一本应值得庆贺的繁荣局面,却有人存偏见,于是便出现了对于一些优秀译本进行不负责任指责的现象,署名为袁榕的《名著重译应确保译文质量——从一名著重译本谈起》(《外语研究》1995年第一期,以下简称袁文)一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7):68-68
《苇间风》作者:(爱尔兰)叶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定价:29元 叶芝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主要选译他的情诗。叶芝的诗歌在现代主义的外衣下具有传统的浪漫之美与形式之美,可以说是容易被读者接受的现代诗歌。叶芝的译本有许多种,但普遍译得美感不足,本书的译文追求易于被现代读者接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9.
来春燕 《大观周刊》2011,(47):12-13
本文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浮生六记》的译本进行对比,试图从这个角度找出两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贾平凹作品德译本中有代表性的译例,探讨汉语独特文化内涵词的德译策略.研究表明,译者在进行原文释义时,应灵活运用直译、厚译、意译等翻译技巧,尽可能寻找文化意象间的对等性或关联性,当出现文化缺省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满足读者的认知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