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祥昊 《大观周刊》2011,(52):181-181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英语学习中的“学困生”。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这一现象进行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教育报》,上海的教育决策者们认为,有灵魂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幸福成长的感受与师生共同营造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从2006年起.上海抓住教室这个学校教育的关键因素,在黄浦、卢湾、宝山等区启动了“温馨教室”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从今年起,“温馨教室”建设工程将在上海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有了归属感,才会有情感上的信赖。”  相似文献   

3.
康可 《大观周刊》2013,(11):251-251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语文老师普遍关注、又均感困难的问题。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对此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虽然学困生人数不多,但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本文从分析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形成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在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多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赵国柱 《大观周刊》2011,(34):233-233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是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以合作学习促学困生的发展作为研究重点,从培养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入手,通过师生共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为学困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5.
《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记录的是一位普通的男孩成长为一个“阳光男孩”的真实故事。然而,在我看来,书中的“阳光男孩”其实是一个“阳光”的母亲用自己的阳光普照的结晶,是一种“阳光”教育结下的一粒成熟的果实。作者作为“人母”,其对孩子倾注的爱令人羡慕,其无处不在的言传身教令人敬佩。家长这种爱和身体力行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是“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6.
王惠君 《大观周刊》2013,(12):194-194
让学困生乐于学习,是当今中小学就是的责任与义务,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是笔者多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学困生的一些做法。一、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从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的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的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老师在教育中应多表扬鼓励,  相似文献   

7.
吕建芹 《大观周刊》2012,(13):125-125
学困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知识基础及不同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要转化他们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施与不同的教育教学对策,并多给后进生一份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困生昂首跨入先进行列之中。  相似文献   

8.
宝峰 《大观周刊》2013,(12):177-177
课堂是学生自主成长的场所,是他们历练自己本领的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压制学生成长,也不是拔苗助长。他们就像一缕缕阳光,催生着学生成长。学生一生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的“创新——实践,实践——创新”的过程。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成长,应成为各位教师关注的首要。要学生在成长中创新,教师必须先行。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在成长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任美玉 《大观周刊》2012,(21):154-154
一、学困生的含义 所谓的“学困生”就是“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不求上进.品德水平较低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哪一个学校里都有存在,虽然他们只是极少数,但要转化他们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项艰巨、细致、耐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我是一名司务长,工作之余,常写点宣扬身边好人好事的稿子。可有人议论说我写稿子是为名为利,不务正业、我不明白:难道当司务长就不能利用业余时间搞报道吗?56106部队王金城王金城同志:报纸是靠大家办的,’‘大家”就包括你我他,当然也包括司务长,司务长利用业余时间写稿本是件大好事,应受到鼓励和表扬。那么,为什么办了好事还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呢?我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只能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作些分析。先说主观方面。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有“业”和“余”之分。你的“业”是司务长,“余”是搞报…  相似文献   

11.
刘敏 《大观周刊》2011,(21):117-117
“学困生”问题是每一个学校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文从中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学日生”形成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教师和社会方面提出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和改变方案,以实现中学“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相似文献   

12.
卢佳明 《大观周刊》2013,(6):137-137
一颗大树,渴望有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它茁壮地成长;一只雄鹰,渴望有一双丰满的翅膀,帮助它翱翔于蓝天;一只小船,渴望有一盏明灯,为它指明前进的方向;一名学生,渴望身边有一个智者,为他开启心灵之窗。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做学生心灵深处的那屡“阳光”,成为守护在他们身边的“智者”。  相似文献   

13.
郑文 《大观周刊》2011,(43):80-80
我认为,一所学校,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认同,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职工乐业、愉快和谐、积极向上,这就是教育的“幸福乐园”。这样的“幸福乐园”,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历程,在发展中享受生命幸福,追求阳光般灿烂,校园生活一定是高质量的!多年来,霞浦县实验小学就是沿着这一目标,不断深思着,探索着。  相似文献   

14.
刘燕 《大观周刊》2012,(23):231-231
学困生的形成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促进学困生转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教师、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因势利导,学困生就一定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15.
邓仕元 《大观周刊》2012,(31):220-220
俗话说:“批评用电话,表扬用喇叭。”表扬的魅力大于天。表扬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扬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方法。表扬好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门;表扬好像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表扬好像春风,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表扬能让优秀生、中等生,喜笑颜开,在学习中更上一层楼;表扬能让差生放下思想包袱,喜欢读书,让他们的青春发出夺目的光彩。下面我谈谈表扬对不同学生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赵春吉 《大观周刊》2012,(23):208-208
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第三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鼓励,多表扬孩子。  相似文献   

17.
夏义云 《新闻世界》2010,(2):109-110
班级管理的核心应当是使学生在规章制度下生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班级管理应尊重教育规律,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相似文献   

18.
李洪波 《大观周刊》2011,(6):197-197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体育”活动属于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有效举措。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贯彻“阳光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到黄浦调研工作时指出:“振兴老品牌、老字号,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让这些品牌和字号在我们手中丢掉。”围绕打造“经典黄浦”发展方向.黄浦区档案局在市领导指示的启发下。挖掘馆藏资源,收集、拍摄了相关图文资料.选取部分有影响的金字招牌,编辑了《黄浦区“中华老字号”、“名特商店”简介》(第一编),’介绍其历史简况,图文并茂,送交区领导及有关方面参阅。分管档案工作的沈祖炜副区长的批示是:“档案局立足本职、服务大局。主动编写这份材料供有关方面参阅,予以肯定和表扬。”姜亚新区长批示:“这项工作对于宣传、认识、促进老字号品牌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予肯定和支持。在经典黄浦建设过程中,档案工作不可忽视。档案工作要进一步拓展思路,为传承历史经典。开拓未来经典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程庆 《大观周刊》2012,(47):269-269
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就是一种认可。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