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秀花 《大观周刊》2012,(14):257-257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由听觉器官接收外界声音刺激。经过大脑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并转化成语义。要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同时,进行英语交流。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社会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国际语言。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生听觉灵敏,记忆力强,是学习英语语音的最佳时期。本文运用二语习得中迁移理论,试图通过对比英语音标与拼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倡导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正迁移作用,规避拼音的负迁移作用,防止小学生语音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要创作儿歌,首先要弄清和掌握好儿歌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  相似文献   

4.
穆仁 《出版视野》2009,(2):38-38,36
重庆的新儿歌创作,是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界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这首先得力于一批新作者前赴后继的不断崛起.以他们刚健清新、生动有趣的巴渝风味儿歌让人一读难忘:也与有一些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儿歌老作者的努力倡导分不开,张继楼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最近,他将关于儿歌研究心得、儿歌创作经验、对若干儿歌作品的评析文字.加上自选的创作儿歌75首,合为《儿歌的写作修改和欣赏》一书,作为“新世纪玉垒诗文库”丛书之一,由香港新天出版社出版.对我们较全面地了解张继楼的儿歌创作与研究的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谈起笔者创作社教类专题《爷爷为我写儿歌》,要追溯到2002年。这位“爷爷”叫欧澄裁,年近80岁,仙踪镇大欧村人。是含山县有名的新闻人物。他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儿歌作家,他写的儿歌很有特色,通俗易懂,乡土味很浓。每首儿歌都是一幅漂亮的画,不仅孩子喜欢,成年人也非常喜欢。50多年他笔耕不辍,发表了1000多首儿歌,一些儿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和幼儿园语言教材,儿歌《晒太阳》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里连续五次安排教唱。  相似文献   

6.
李英杰 《大观周刊》2012,(37):348-348
传统的英语教学枯燥、死板,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作为外语教学的突破口。理论研究表明:我们的学习所得有94%左右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而来的。多媒体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因而必然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期《出版视野》“百花园地”栏,刊出的《界石儿歌八首》,引起了我的注意。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的儿歌颇有名气.我是知道的.但一个由市版协主办.旨在反映我市新闻出版界情况、探讨有关新闻出版问题的专业性刊物,刊发小学生儿歌.何意?细读作品.不禁使我联想起读过的某些出版物中成人写的儿歌来.方觉该刊编者选发这组儿歌.实在是大有深意的。  相似文献   

8.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张美妮教授在《浅谈近几年的儿歌创作》一文中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幼儿文学走向鼎盛,儿歌创作迅猛发展,投入的作者、发表的作品、出版的各种专集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笔者以为,张教授对这一时期创作儿歌状况的评述是精当的。据笔者阅读和记忆所及,80年代以来,最早的儿歌选集似乎是由金波先生选编的《儿歌三百首》(北京出版社1983年1月版),接着是由鲁兵先生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儿歌界。重庆与北京、上海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有“全国儿歌看重庆、重庆儿歌看巴南”之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市巴南区就狠抓了儿歌创作.把它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素质教育和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相似文献   

10.
阳光有声     
这是春天的正午,我拖着有些疲惫的身心,和衣坐在床上,眯着双眼,将洒进窗口的阳光关在了眼帘之外,却无法将阳光关在听觉之外。我的思想是打开的,我的听觉是打开的,这样的时候,我的听觉神经益发敏锐而柔软。我听见亲情般的阳光洒在阳台上,它的声音揉合在母亲和妻子近距离的,燕子呢喃般的交谈中,暖暖地在她们之间循环回转。儿子坐在阳台的另一端,放磁带,听英语。他是个十足的阳光男孩,少有忧愁,也许他还真  相似文献   

11.
电视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作用于观众的感知,视觉和听觉构成了电视语言的两大要素,它们的相互配合,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即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其中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  相似文献   

12.
乙酉年,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小金鸡”生肖儿歌大奖,获奖作品已在去年年底公布。一等奖义空缺。这已不是首次。又一次证实。被贬为儿童文学是“小儿科”中的“小小儿科”儿歌,较之童话、故事、童诗等其他儿童文学门类,更难出精品,够作家、诗人杀伤脑细胞的。就从这“二(等)3(名),三(等)9(名)”——12名获奖作品来看,也并非首首都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
王蕴 《大观周刊》2011,(23):189-189
口语能力,包括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它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口语训练是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英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口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的难点,学生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怕开口,羞于开口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说,会说,善说.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寻求对策,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14.
谈起笔者创作社教类专题<爷爷为我写儿歌>,要追溯到2002年.这位"爷爷"叫欧澄裁,年近80岁,仙踪镇大欧村人,是含山县有名的新闻人物.他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儿歌作家,他写的儿歌很有特色,通俗易懂,乡土味很浓.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新闻语料真实、内容丰富、语音标准、用词规范.并且含有实用的知识和文化,反映世界最新动态,是一种非常好的英语学习素材。本文以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通过网络新闻中出现的语言、图像、声音、视频等符号资源进行新闻语篇的意义再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进行多模态教学,与文本形成连贯的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广播是靠听觉来传播的。听觉需要使收听者的感受细胞兴奋起来,才能够通过各层级的听觉中枢引起听众的感觉。广播传播和其他媒介的传播有重叠时,就要求我们发出的信息能够产生连续的兴奋,以便吸引听者。特别是口播新闻,它要求我们在编节目的过程中和行为结构安排中,都要考虑造成持续的兴奋点。这方面,《浙江第一线》的很多节目基本上做到了。它确实能够造成连续的兴奋点,提到一个概念或者一个问题以后,经过一段论述,紧接着一个新的亮点又接上了。所以,这档节目大家爱听、好听,这跟编导者理解听觉的感受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闫海洋 《青年记者》2007,(14):132-132
电视是“以视为主、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它作用于人们的综合感官,自然是少不了听觉感官。视觉只能接受一个信号,而听觉可以同时接受几个信号。由此可见,听觉在人们接受信息中的地位。画面的局限,使语言文字具有了很广阔的活动范围。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解说词写作除了要考虑电视的特点,进行整体构思,发挥综合效应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19.
王君红 《大观周刊》2012,(36):195-195
误区一: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广播的新闻是通过声音诉诸人们听觉的,塑造广播新闻播音的图像感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表明,听觉形象是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的。例如,人们听到火车的鸣笛声,凡是见过火车的人就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火车的图像来,这种听觉变视觉的浮现,关键是听觉对象要富有情感上的动人色彩,对人的记忆刺激性强,塑造广播新闻播音的图像感是改变广播宣传瞬间退逝弱势,增强广播宣传效果,中深受众记忆,提高广播与其他媒体竞争受众份额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增强广播新闻播音的图像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