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量词"道"的基本语义特征不是平面性,而是依附性。根据依附性特征,可以把量词"道"的整个范畴化过程清晰地分析出来。量词"道"和"条"具有"依附"和"独立"的差异,量词"条"和"根"具有泛用和特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谷"只是一个读音和"穀"相同的"穀"的简化字,在词义上它们毫不相关。然而事实上它们在词义上是关联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简化字和被简化字的关系,"谷"除了读音和"穀"相同外,还具有"穀"的一系列词义和用法,在"穀"的词义和用法上它们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3.
汉语"心"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越语表示"心"的词主要有"tam"和"lòng",它们的构词能力也很强。汉越"心"从认知角度来看,可分为转喻义和隐喻义。通过对比发现,汉语"心"和越语"tam""lòng"的转喻义都发生在思维范畴和情感范畴,隐喻义都发生在实体范畴。但在转喻义上,汉语"心"的转喻义"珍爱物"在越语"tam"和"lòng"中就没有对应的语素义,越语"tam"和"lòng"在转喻义上则更加丰富。在隐喻义上,越语"tam"和汉语"心"基本相同,越语"lòng"隐喻义则更加丰富。对汉越"心"的转喻义和隐喻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关系历来复杂,呈钟摆式在两极摆动。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二者经历了"言说遮蔽倾听"和"倾听回归教学"两个阶段。从当今现实的角度考察,"只重言说"和"只重倾听"的做法非常普遍。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博弈体现了教师对"言说"和"倾听"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下的教学存在价值选择乃至因为选择而形成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样态的不同。"言说"和"倾听"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倾听是言说的前提,为言说奠基;言说是倾听的生长和发展,为倾听升华。教师的"言说"和"倾听"要超越博弈,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5.
吴文化诞生于"水乡泽国"的渔猎经济时期,近现代又有新的充实和嬗变。经万年演进,她的"融合"、"创新"、"务实"和"崇文"的文化特质愈加鲜明。苏州是吴文化孕育和哺育的城市生命,具有"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是吴文化资源的高度凝炼和自然结晶,也是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学课文后     
小娜 《新作文》2014,(10):3-3
<正>在《小粗心区分"己"和"已"》一课中,小粗心终于能分清"己"和"已"了,我也为小粗心感到高兴。我呢,也会区分下面几组字:"悄"和"梢"——有心是悄悄,有木是树梢。"纺"和"仿"——有线是纺织,有人是仿照。"篮"和"蓝"——有竹子,是篮子;有青草,是蓝色。"爪"和"瓜"——爪子尖尖的,西瓜大大的。学习了《添"口"歌》,我也试着编了几句:"木"字添"口"爱发呆,"向"字添"口"声响亮,"又"字添"口"感叹号,"户"字添"口"受启发,  相似文献   

7.
兼词"诸"用于句中时,兼有"之"的声母和"於"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介词"於"的意义;用于句末时,兼有"之"的声母和"乎"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语气助词"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存法则"简单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谋生术,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求的方法,它要求主体养成"虚伪"品格,在"存在"和"生存"两个体系之间实现"逻辑"和"功利"的无障碍转化,走最为实惠的"中间道路",变成一个失去个人面目和主体意识的"常人"。这一"生存法则"和"存在之道"的较量在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向前者倾斜的结果,说明了"物欲"分配法则对主体的有效辖制。"单位"是介于"家""国"之间的对个人主体进行收编的"容器",它以"生存法则"生产"常人",并以"常人统治"对付和消磨每个人的主体性。王小波以"单位"中王二的"存在之烦"来显示"生存"对"存在"的凌驾和挤压,并使之凭借智慧和勇气反抗"常人"统治,展开争取"属我"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之旅,实现了"存在之道"对"生存法则"的成功破解和穿越。  相似文献   

9.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汉语“借代”比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tonymy、Synecdoche 和 Antonomasia 是英语中三种"借代"辞格,"旁借"和"对代"是汉语中两种"借代"辞格。探析和比较了英语的"借代"和汉语的"借代"以及英汉语双语之间的"借代"关系。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特点和异同点。从原有带"喻"字命名的基础上,重新命名了英语的"借代",以减少学习者的错觉和困惑,并认为Metonymy 与"旁借"大致相等同,synecdoche 和 Antonomasia 与"对代"大致相等同。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以及与这两个学科密切相关的"学"和"教"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重研究"教"是教学论的范畴,而"学"则是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但是,"教"与"学"应当相互靠近和借鉴而不应当割裂开来。"学"和"教"同源,后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学"是学生行为的相对持久性改变;"教"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分享、沟通、宣教和探询等功能。充分认识和实践"学"和"教"的基本功能,自然会产生有效教学。在认识论上需要从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角度认真思考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本体论上需要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角度认真思考这两门学科的实体性。  相似文献   

12.
有关"211工程"和"985工程"存废的争论涉及工程本身的问题和"211高校"、"985高校"身份符号的问题。通过对高校重点建设和高校身份符号进行透析,发现所谓"211"和"985"存废之争实质是混淆了具体争论对象的大混战,指向的均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然而所论述的具体内容却各不相同。争论之所以产生是源于"211工程"和"985工程"暴露出的具体问题日益凸显。基于这些问题,在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未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调整之路在于强化一流学科建设,淡化建设中行政主导的力量,在重点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上加强法制建设,重视建设过程中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14.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核心在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对自身的知识层次和能力不断更新和完善,避免学生出现"缺位"和"错位"现象,用"主导性"启发"主体性",使"主体性"靠近"主导性",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校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把学习和工作相统一,把理想和当下相统一,把兴趣和职责相统一,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统一,干得漂亮,活得充实和精彩。"蜡烛观"与"发展观"在一起,工作在作为"校外"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因为"苦",有体验,因为"乐",有感受。丰富"校外",充盈人生。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在矫正"朱学"流弊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格物致知"说是他批判和清算"朱学"流弊的主要切入点。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释成"致良知"的功夫,并重新诠释"格物"之义和重新整合"格物"与"致知"、"诚意"、"正心"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反动和否定,但是实质上却是对朱熹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思想中"和"管理思想独具特色。"和"具有多层意蕴: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动力,是人类社会智慧与力量的集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象征,是群的最高境界。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和"、"义分则和"、"隆礼重法"、谁使之"和"等命题来诠释"和"的崭新管理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和"的管理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制约使得字幕翻译相对比较困难。根据语用学"质量"和"数量"准则,高质量的翻译建立在"质"与"量"合作和取舍的基础上,以"质"为本,以"量"保"质",必要时取"质"舍"量"。因此,必须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协调好"质"与"量"的关系,获得高质量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Квас的词源语义在于揭示"饮料"、"羹"类物质和"酸"、"发酵,发酸"、"发泡"等一系列性质、性状,其概念义与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制作原料及工艺有关,也可扩展指称"汽水"。Квас可以转义为"贫寒"、"国家日常生活老旧方式"。Квас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呈现辩证性:квас兼具"冷"与"热"、"好"与"坏"、"悠久"与"陈旧"的联想义;квас象征基本生活诉求和贫穷,珍贵的东西和平凡的东西,成功与失败。在联想语境下,квас有"多样性"、"生活气息"、"家庭氛围"的特征,而在成语、俗语语境下,квас还能象征"原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0.
能愿动词"能"和"会"在教材中出现较早,在教材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且都属于甲级词。但是由于"能"和"会"的义项的复杂性、相似性,学生很容易混淆。"能"和"会"作为汉语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对其本体知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是我们发现对其习得顺序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笔者将从能愿动词"能"和"会"的各义项的等级化研究作为选题,即考查不同等级的留学生的能愿动词"能"和"会"在四个义项的习得顺序。希望可以对对外汉语"能"和"会"的教学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