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经资讯     
《青年记者》2006,(13):4-5
话语“被中纪委双规,被司法机关起诉的都是坏人,我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李金华讲述审计工作之难“我们去见他,并不是刘罗锅看望和,而是真心实意地帮他悔过、帮他改造!”——举报人想到狱中看贪官“高僧所赐,可以压住检察官的‘(邪)气’。”——黄禹锡颈挂桃木剑指望其  相似文献   

2.
综合 《兰台内外》2014,(1):13-14
当年的他,与大名鼎鼎的廖仲恺被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争取民族独立自强的革命道路上曾经叱咤风云、出生入死;当年的他,被蒋介石以“七哥”相称,荣任“总统府”资政。而他的名字,对于当代人来说却很陌生。这与他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丁惟汾。  相似文献   

3.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8,(13):41
他被同事称为“工作狂”、“理想主义者”。38岁时他获得了中国记者的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他在工作上不竭奋斗的动力是什么?请看《张亮:常立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说起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从中共“一大”到“五大”连任五届的总书记陈独秀,就说他是造成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托派”,并被开除了党籍。他的名字一直只能排在中国共产党的坏人之列。  相似文献   

5.
张健 《出版经济》2001,(12):46-47
王斌的脸上被缝了好几针,他在床上睡着了。李皓和张宏正心事重重地站在床边看着王斌脸上的纱布。 李皓叹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同意他留下那笔钱。其实可以想得更周全些。” 张宏正大大咧咧地说:“早点晚点,这事儿都得了!” “宏正——”李皓忽然感觉到了什么,但张宏正没有做声。他看看张宏正:“别胡来!” “不会。”张宏正目光呆滞,但突然他神色一变,“——我先出去一下。”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王斌已经醒了,他默默地靠在床上。李皓也发呆地两眼直视前方,坐在他的旁边。忽然,李皓的手机响了,打破了屋中的沉寂。 李皓接通手机,却从电话里传来“嘭”“嘭”的声音,像是  相似文献   

6.
孤单遐思     
肖亚 《出版参考》2010,(6):16-16
前些年,某歌星曾一不留神侃了句流行语——“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条名言被众人热捧,甚至成为某些文艺青年的圭臬。但围绕着他的喧嚣和浮华退去之后,人们对他的记忆也荡然无存。那些粉丝也早已如风消散,(可能都一个个躲起来“闷声”发大财呐。)不过,这句名言却给歌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前些天上网搜集他的资料,发现介绍里面通篇没再出现孤独二字。  相似文献   

7.
她和他的婚姻“跟临死的人喘口气般艰难”——他是个“瘫子”,他家被村里人唤作“地主宅子”。 父亲早逝,她9岁开始给“瘫子”家放牛,13岁做了童养媳。成了她丈夫的“瘫子”,是熟悉的陌生人。 她从没想过与他培养感情。离婚?想都不敢想。这个后来成为日常的词汇,在1949年前如同“火星文”般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8.
应琛 《新闻天地》2011,(1):49-50
年方二十赶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厉的“严打”.紧接着又被著名的“口袋罪”——流氓罪收进大网,于是乎.一个老实得近乎窝囊的可怜男人就被这顶“流氓”帽子蹉跎半生而不得解脱。由于有关方面的推诿和不作为.他的刑期被顺延至2020年2月21日.据此,牛玉强将是全中国最后一个“流氓”罪.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其他言论家,董时进进入我的视野相对较晚,原因无他,他是一位被农学界“借”走的言论家. 言论史上,知名的言论家大多出身报刊社、大学,所从事的专业,大多是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从这个“经验”看,董时进算是一位“异类”——他一生心系农业,视农业为毕生追求.或许,也因为此,他成为言论史上被遗忘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曾经被当地人戏称为“孙大牛”的孙大午又有了新的事业。 有人说,2003年那场风波后.孙大午把自己的精神空间退回到他的“大午城”保护起来。其实,“大午城”并不是他真正的精神归宿。他真正感受到安全、精神得到归隐的地方,是22.5公里之外的一座山——“釜山”。出狱后的几年来.他不单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同时还为他自己和企业收获了“和谐”。  相似文献   

11.
马拉多纳,阿根廷人士,世界足球明星,球技高超,“誉满全球”。不知联合国秘书长者不少,不知马拉多纳者不多。然而,就是他,去年4月被警方拘捕——指控其犯有贩卖毒品罪。这使我联想到发生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件事。有一名记者拍的一张照片被当成“杰作”,轰动一时,这张照片,他是怎么拍成的呢?一天,他看到一个失业模样的  相似文献   

12.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他的视力仅有0.01.几近失明。写字不得不整张脸“趴”在稿纸上,可他却一笔一笔写出了长达28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终结一个时代的人——溥仪正传》,而且即将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40岁那年,他曾遭遇下岗,但他笔耕不辍,44岁时被《民政之声报》聘为记者……身高不足1.5米的他.绝对是个“小人物”,但他却做出了不少让人们刮目的大事。他的名字叫张骥良——  相似文献   

14.
且慢感动     
我这个人容易动感情。从报刊上看到孔繁森口对口为藏族老阿妈吸出咽喉里的浓痰,看到吴登云36年如一日在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救死扶伤,看到高建成抛别新婚妻子在抗洪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我的内心都被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震撼着,灵魂得到了洗礼。 但是,近些年来,我也有不少激动被愚弄、被欺骗。比如,泰山脚下的“廉洁书记”李建学,多令我感动——结果呢?他是个巨资;姚晓红,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被誉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人民的好法官”,其先进事迹也让我心潮澎湃过——后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却披露,他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三盲”院长:文盲、法盲加流  相似文献   

15.
“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不要疯狂的迷恋我,你只是太寂寞”——用《三枪拍案惊奇》中小沈阳的这两句歌词,当作2009年的年度总结陈词最恰当不过。2009年初,通过春晚横空出世的小沈阳,他的小品《不差钱》中的几乎每一个桥段,包括他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嚎”,他的“毕姥爷”,都被文化精英和时评家们诠释了一个遍,  相似文献   

16.
一走进泰兴市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中心新闻部,就可以看到一块耀眼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联工作先进单位”奖牌,这块奖牌的背后,凝聚了广播中心副主任、新闻部主任鲍家成的心血与汗水。2004年,他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夺得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道“用稿七连冠”的好成绩。鲍家成时时警醒自己——  相似文献   

17.
南京的周久耕被网络“揪”出来,代价不可谓不大——丢了乌纱帽。估计这既是他自己未曾想到的,也是很他的很多同僚所未曾想到的。据说,周久耕被处理后,南京(或许还有中国大陆别的省市)的官员都不敢戴名表,抽至尊级的香烟了,大有“重拾”艰苦朴素之风,难怪南京市的领导告诫干部,要注意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且要适应“网络监督”。  相似文献   

18.
只为改名,一位河南籍大学生与当地公安局展开了的7年“博弈”,甚至还把公安局告上了法庭,结果败诉而归。2006年6月,他有了一个更大胆的举措——闫才源——安徽省阜阳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河南籍大学生,遭遇了一场长达7年的改名困扰:想将姓名改为自己中意的“闫宇奥能”,却被河南省焦作市公安部门“拒绝”。2005年4月25日,闫才源以享有公民姓名权为由,把焦作市公安局推上被告席。他希望通过这场诉讼,能给长达7年的改名经历划上一个圆满句号。然而,他再度失望了——一审法院驳回了他的更名申请。  相似文献   

19.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20.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31):12-12
庞宏冰:卷入北航招生丑闻自称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招生联络人的庞宏冰,8月13日回京接受调查,他涉嫌利用手中的“尚方宝剑”——录取通知书向考生索钱。据这名考生家长透露,该考生已“高分”被北航录取,但却被庞宏冰等三位“招生人员”勒索10万元。案发之时,庞宏冰等三人已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