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学者认为,两汉“丝绸之路”北道经焉耆、喀什越葱岭至大宛后,转撒马尔罕,西趋木鹿,与蝓葱岭而来的“丝绸之路”南道会合,一道过安息、美索不达米亚、抵达大秦。我国研究者以为,北道过葱岭至大宛后,经锡尔河以北草原地区的康居,西去位于里海、顿河一带的奄蔡,再西可通达大秦。它“不经过索格底亚那与伊朗”,即不与南道会合于木鹿,一道过美索不达米亚西去。关于汉代“丝绸之路”北道西段路线,中外学者意见分歧,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2.
课本将“丝绸之路”、“东汉和大秦的友好往来”两个知识点安置在同一章即第8章颇值得考虑。因为安息和大秦都不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西则条支,北有奄蔡、黎轩。”安息即今伊朗一带的古国,条支在今阿拉伯半岛,奄蔡在里海东北角,黎轩又名黎革建、大秦,就是古罗马帝国。显然,丝绸之路通安息、转大秦,东汉与大秦的友好往来应属于秦汉时期对外关系史的内容,列入本章颇失妥当。更有甚者,在本章第63页的民族关系表中,竟然将大秦与匈奴、越族等堂而皇之地并列。若不将上述两个知识点放…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本钢和泰藏卷所述帕德克城考林梅材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敦煌以西丝绸之路南道,《汉书·西域传》说:“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渡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后汉书·西域传》对敦煌与莎车之间丝绸之路沿线城邦的分...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传统商道。其中既有西出玉门关、阳关沿河西走廊 ,穿越大漠 ,越过葱岭 ,经中亚、西亚至地中海沿岸的古代陆地“丝绸之路” ,也有经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乃至北非各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 ,发展于隋唐 ,繁荣于宋元 ,衰落于明清。它与陆地“丝绸之路”南北呼应 ,相互补充 ,“舟舶继路 ,商使交属” ,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影响极为深远。但史家对陆地“丝绸之路”的研究较为深入 ,对海上“丝绸之路”介绍则不够充分 ,以至于许多学生对海上“丝…  相似文献   

5.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长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西域后再往西行。为保证“丝路”通达和商旅安全,以巩固唐朝西北边疆,唐朝廷于648年在“丝路”北道特设安  相似文献   

6.
隋代裴矩著有《西域图记》三卷。但原著已佚,只存其自序于《隋书·裴矩传》。我们能在其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从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蒜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磐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这里记述当时从敦煌至西域的三条商路。他的记述有些路段详明,有些路段则让后人费猜,引起诸多争论。许多大学者就此发表过意见,有的还作了详细的考证。莫任南先生作《裴矩所记丝路考略》一文刊于《西北史地》一九八八年第三期,提出裴矩所记“西海”是指“地中海”。笔者在阅读史籍中,贝到一些材料,对莫先生的说法产生怀疑,现特提出与莫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     
在公元前二世纪,张骞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西去中亚、南亚,是历史上亚欧两大洲文化、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8.
这条因运输西方视为珍宝的中国丝绸而得名的路在古代声名鼎沸,满载着无数人对友谊、对财富的梦想,让无数豪杰成就了英雄的美名。丝绸之路东起我国古都长安,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全长约7000千米,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新疆的丝绸之路@李都  相似文献   

9.
作者走访了敦煌、楼兰、西域北道、西域南道、中亚以及印度等地,介绍了《法华经》在西域至中亚的影响力,梳理了法华思想的传播路径,指出传播《法华经》的重要据点是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敦煌壁画中的"二佛并坐"图像的渊源在今天吉尔吉特的霍杜尔(Hodur)。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中国积极主动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甘英出使大秦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探索做出了伟大贡献,对今天“一带一路”路线设计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隋开通济渠的流经路线,古代文献记载不一,近代一些国内外的著述争论颇大。分歧最大的是商丘以下一段的真正流向。一说先在徐州会泗水,至淮阴入淮;另一说,由商丘东南行取直路(取道薪水或假道涣水)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洒县到古泗州直接入淮;再一说,隋场帝开运河有南北二道,汁水有南北二渠,北道由汴、泗会合入淮,南道由商丘东南行,走薪水故道入淮;隋开通济渠应系指北路。笔者认为,通济渠是由汴水故道东流经商丘,至徐州会泗水,向东南流入淮水。《隋书·食货志》记载:“(隋)场帝即位……始建东都。……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於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隋书·炀帝本纪上》又说:“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在洛阳)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通于淮。”  相似文献   

12.
一 轮台,又作“伦头”或“仑头”,本是西域古国之一。其地位居西域中央,北倚天山,南临大漠,东指焉耆,西接龟兹(今库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开发较早的农耕地区,又当“丝绸之路”必经的交通要道。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太初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大军,西伐大宛,取道轮台而西。轮台的统治者,过去一向侮慢汉使,此次又企图阻遏汉军西进,被李广利攻而平之。故轮台有其地而无其国,班固作《汉书·西域传》时,就没有撰写轮台的专传,后世常说的“西域三十六国”,也就不包括轮台在内。  相似文献   

13.
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是一道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和现在“欧亚大陆桥”的试题,共占34分。试题给出了一幅“丝绸之路示意图”,但图中是现在的地名,而非历史教科书中古代地名。要求回答的问题中包括“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市附近的高原和山。”答案是“喀什”市附近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2001年和2000年的文科综合卷中也有类似的、以地图设计问题的试题。这类试题中的地图实际上就是将史地知识结合起来。于是我们想到,在复习中应当注意教材中的重点地图,注意古今地理位置对照,用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上的商运活动究竟以长途直达还是以短途贩卖为主,这一问题往往被学术界所忽视。众所周知,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中外商人通过这条交通线,往返于大秦、条支和中国长安之间。但古代“丝绸之路”的沿途是由几十个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和语言不通的国家所构成,商人出入境之不便,语言之不通,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我们认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运活动,是以短途贩卖为主的,因为短途贩卖活动之频繁,“丝绸之路”上出现了条条分支或岔道。本文仅对沿和田河纵贯大沙漠的古商道略作探析。史学界一般认为:汉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南道以阳光(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沿着南山(今昆仑山脉)北麓,经鄯善(今若羌东)、且末、精绝(今民丰北)、扜弥(今于田东)、于田(今和田南)、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令居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境,“筑令居以西”即修筑兰州黄河以百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皆在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杨通。历经两千多...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     
北方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泊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  相似文献   

17.
《泼寒胡戏》于北周时期自大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原,本是驱除恶鬼的风俗乐舞,由于其独特的异国韵味及气势庞大的感染力,直至唐朝还盛行不衰。因其内容形式与朝廷提倡的礼仪相悖,被朝廷禁止。但其特有的音乐《苏莫遮》和舞蹈《浑脱》等却得以在民间流传下来,并与中原的不同乐曲和百戏相揉合。  相似文献   

18.
回鹘西迁目的地问题,“葱岭西回鹘”问题以及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问题等,是史学界长期讨论而至今仍未能解开的历史之谜,本文从探讨其西部疆域问题入手,进而展开对上述诸问题的讨论,认为东部天山地区(包括天山北麓伊塞克湖以东地区)为回鹘统治集团亦即九姓乌古斯的世居之地,因而亦 回鹘西迁的目的地和最终落脚点;漠北回鹘汗田破灭前,原徙居于葱岭西(包括于阗至喀仁噶尔、阿图什一带)的九姓古斯的一支-克尼柯(Qiniq)部落便已脱离了回鹘集团,且不再以回鹘自称,故而也就不宜再用“葱岭西回鹘”相指称了,喀喇汗王朝正是由克尼柯(Qiniq)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立的。  相似文献   

19.
新疆历来是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备受重视的领土,自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汉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统辖南道和北道各国,到后来唐朝政府在新疆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作为唐朝在西域的的最高统治机构,一直到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定新疆、二十七年在伊犁设伊犁将军,并在新疆各地筑城设营驻扎军队以戍边,其中以伊犁惠远城是为大城,为新疆各地总会之所。  相似文献   

20.
回鹘西迁目的地问题,“葱岭西回鹘”问题以及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问题等,是史学界长斯讨论而至今仍未能解开的历史之谜。本文从探讨其西部疆域问题入手,进行展开对上述诸问题的讨论。认为东部天山地区(包括天山北麓伊塞克湖以东地区)为回鹘统治集团亦退九姓乌古斯的世居之地,因而亦是回鹘西迁的目的地和最终落脚点;漠化回鹘汗国破灭前,原徙居于葱岭西(包括于阗至喀什噶尔,阿图什一带)的九姓古斯的一支-克尼柯部落便已脱离了回鹘集团,且不再以回鹘自称,故而也就不宜再用“葱岭西回鹘”相指称了。喀喇汗王朝正是由克尼柯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