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诗经·卫风·氓》中所描写的春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金属货币的流通、交通运输、城市经济四个方面,讨论了《氓》诗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经·氓》是一首较早的弃妇诗,此诗将弃妇置于生活之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里,在与氓的对比、冲突中,揭示其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并以塑造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为手段,猛烈地抨击和批判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至今仍在无数次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故事。诗歌以其高度的浓缩性、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氓之魅力在何处“氓”与“我”在一次集市上相逢后就订下了终身大事,不禁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氓”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使“我”一下子就答应了“氓”的求婚?  相似文献   

4.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双调·夜行船·秋思》作为“曲状元”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 ,其思想内容具有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 ,其艺术形式达到了元曲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豳风·七月》一诗有许多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 归。”即为其一。故从文化学角度,依据《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左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 以为“公子”当解为“豳公”;“女”即为后妃夫人一类人物,“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密切关系,遂为“春日 迟迟”四句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7.
《诗经·卫风·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玩味。课文是这样描述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憨憨傻傻的男青年氓借着换丝的名由来向女青年求婚,女青年没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诗经·北山》的“率土之滨”中的“滨”为“宾”之误。“宾”指“归顺之人”,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应是“四海之内归顺的人,没有不是王的臣民。”  相似文献   

9.
“传授·训练·实践”这种德育工作模式,可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文章从“抓学生的德育认知、行为规范化和德育成果的内化”三方面论述了运用“传授·训练·实践”模式实施养成教育的流程和实效。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动·之·名”结构是一种歧义结构,语法界向有分歧,我们支持一分法,即“动·之·名”就是一种双宾语结构。汉语无论古今,都有一个特点,即结构关系简单,而语义关系复杂,“动·之·名一就充分反应了这一点,从结构关系看,它只有一种,即“动·宾1·宾2”而它的语义关系则多达十种。  相似文献   

11.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的载文和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阐述《课程·教材·教法》的载文特点及作者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诗经·王风·大车》之诗义,古今学者解说纷纭。本文综合古今有代表性的七说,从古人称谓习惯、古代车服制度、诗中约誓之辞、春秋时期婚恋状况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七说中“征夫思妻”说最为可信,《诗序》首句所言“刺周大夫也”,乃推本之论,与《诗传孔氏传》所言“周人行役而讯其室家”的解说并不矛盾,只是说诗角度不同而已。而“序首”之下文字,恐为东汉时人附会,所谓“男女淫奔”之说,实不足凭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文献疏释和考证 ,说明《管子·水地》不是水本原论 .《管子·水地》中的“水土说”,则是中国最早的生命科学假说 .  相似文献   

15.
自主·自觉·自省·自立——《诗经·卫风·氓》意蕴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名篇,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透过此诗女主人公的自叙之言,对其内涵意蕴作新的探掘,揭示其不同于其他“弃妇诗”的鲜明特色,即婚恋的自主、女性的自觉、理性的自省、人格的自立。这是此诗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6.
《诗经·邶风·式微》全诗如下: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此诗虽短,却在很多方面都极富特色。在此,我们在对全诗的词句、修辞等方面把握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这首三十二字的诗歌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一、精巧凝练的语言1.重章换字,押韵和谐。《诗经》“风”中的民间歌谣,本来是可以演唱的乐歌,很多章句,具有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以人物的名字做题目的并不多见,而《卫风·氓》(氓是弃妇的丈夫)就是这不多见中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氓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他在婚前和婚后的不一,婚前的信誓旦旦,婚后的施以“暴矣”,以至最后的抛弃,从文中的“蚩蚩”都可以体会出来。抓住这个关键词,就能轻易地理解全文及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九歌·云中君》有“冀州”、“云中”,这是索解“云中君”身分的关键。神话传说蚩尤与黄帝大战于冀州,失败后被肢解而死,其地缘此而名“解”(解州),故蚩尤缘此名为“解神”(肢解之神)。《易》之《解》卦下坎、上震,为“雷雨”之象,巫歌用隐语暗示蚩尤之“解神”身分,故蚩尤就是“雷雨”神,雷、雨俱为云中之物,故蚩尤又是“云中”神,也就是“云中君”。蚩尤死后被奉为战神,故歌辞多处暗示“蚩尤旗”:作为星宿的“蚩尤旗”“与日月兮齐光”;“蚩尤旗”变动不居,有时如“雄鸡”,故辞云“华采衣”;旌旗舒卷,飘扬,故辞云“连蜷”、“犬犬犬远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