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美术剪纸来认知与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可就传统文化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美术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作品文化等精神产物是古人智慧结晶的一种具体化表现形式。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也往往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当前传统文化盛行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初中地理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地理教学中符合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渗透途径.  相似文献   

4.
美术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和艺术素养的重要使命。我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离不开传统元素的有效渗透。同时,流行元素同样对美术教学构成了显著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美术教学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
美术教学中蕴含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美术育人相融合,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本文从"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以逐步...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利于发挥物理的育人价值.本文试着总结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原则,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物理知识,彰显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剪纸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而且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在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探讨剪纸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实现剪纸艺术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流传的丰富文化遗产逐渐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在我国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是我国现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新课改背景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吸收和利用,在传承中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影响初中生的发展方向和品质素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探究如何在初中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初中美术教师采用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该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师及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提高了美术教学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概念,随后阐述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价值,最后列举了几种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费梦莹 《考试周刊》2023,(37):149-152
剪纸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也是美术教学中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渗透剪纸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培养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探究剪纸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为基础,就剪纸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打造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教育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提出要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切实推进教育教学领域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发展与传承。尤其在音体美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承担启发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任务,更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展开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体学科教学的途径展开探索,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教学艺术性、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本文通过阐述中华武术的内涵,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武术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以期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美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学科不仅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国画和中国文学蕴含着中国文化,在思想表达上有诸多融通之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品析其表达,在审美感悟中感受其内涵,从而了解中国画与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使艺术思维与文化修养并重,找到中国画与中国文学融合教学的生发点,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育人方向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等。基于此,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学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落实“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范雅茹 《学周刊C版》2023,(9):151-153
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德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二是培养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的需要;三是培养和提升道德观察力的需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将德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几个有效途径,分别是:引导学生思考、感受思想文化以及道德信仰与美术的关系;结合地域文化进行美术教学;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校园美术长廊建设;在创作课程中加入传统元素;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安排学生课堂创作。  相似文献   

16.
童智勇 《考试周刊》2024,(13):135-138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通过美术教学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每个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和核心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的优秀公民,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美术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水平。基于此,文章先探讨小学美术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接着从多角度详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资源,需要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给学生。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课程中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本文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就当前文化渗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旨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推进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朱柏颖 《学周刊C版》2020,(11):155-156
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能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为学生情感的激活做出有效的引导。因此在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美术情感教学元素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发挥情感教育的价值,使初中生的美术素养得到高质量的培养。文章选取情感教育作为切入点,针对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措施进行探究,希望能有效促进初中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能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为学生情感的激活做出有效的引导。因此在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美术情感教学元素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发挥情感教育的价值,使初中生的美术素养得到高质量的培养。文章选取情感教育作为切入点,针对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措施进行探究,希望能有效促进初中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文学魅力,还能提升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此,可以采取音律探索、诗句联想、字词揣摩、内涵感悟、文化呈现等教学策略,使学生真切感悟到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切实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