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2.
山西汾阳方言中的助词“咧”有三种用法,其中具有时体意义的是进行体兼现在时助词“咧,”和将来时助词“咧:”,而通过对这两个时体助词的分析认为“咧,”可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哩”在方言中的保留,“咧:”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表示“将要”义的“了”,但在语音上又受到了晋语诸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镇坪八仙方言的"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坪八仙方言中的"哒"既是助词,又是语气词.作助词用于句中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作语气词用于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句末,表示肯定、确认、假设、感慨、禁止或劝阻等语气.  相似文献   

4.
庆阳方言中的"上",既可以和普通话中的"上"一样做方位词,趋向动词,又有它独特的用法,做体貌助词和语气助词。做体貌助词时可以表示起始体、持续体、进行体和经历体等,做语气词时,表示轻松的语气。同时,文章还简要地辨别了"上"做趋向补语与做体貌助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侯超 《文教资料》2007,(7):169-171
“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般作为趋向动词和结构助词使用,很少作为事态助词或语气词助词使用,但在皖北方言(属中原官话区)中“来”作为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使用却相当普遍,并且“来”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具有时体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6.
广西贵港方言中的"爹"用法复杂,语法功能多样,可以充当结构助词、不定量词、指示代词、连词和疑问词。在充当指示代词表示近指时,还会发生特殊的音变现象,且语义之间存在相应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许多学者赞同现代汉语的"体"范畴分别由动态助词"了、着、过"表示的这一观点。从时体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了"V的N"、"N的V"、"SV的N"、"的"字短语及其"是……的"中的"的",通过对汉语"的"和"了"的对比分析,发现"的"具有表示过去、已然的作用,可把它称为"时体助词"。  相似文献   

8.
镇坪八仙方言中的“哒”既是助词,又是语气词。作助词用于句中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作语气词用于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句末,表示肯定、确认、假设、感慨、禁止或劝阻等语气。  相似文献   

9.
铜陵话反复问是用"K-VP"形式表达,即在谓词性成分前"VP"前加一个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其句末语气词不表示疑问,主要表示时体和情态。  相似文献   

10.
在谈到把字句的语法特点时,大多数人常常只关注谓语动词,忽视了其他成分.文章首先将两组结构平行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出现在"把"字句中的"了"可以有两类:一是事态助词,充当动相补语;二是时体范畴.接着利用生成语法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功能范畴假设等规则检验,说明两个"了"的句法位置不同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双峰方言的形容词生动形式共有20余种,部分形式可能为双峰方言所独有。在双峰方言中,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与补语,有的还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充当定语,形容词生动形式不带助词或带助词"咯";充当状语,不带助词或带助词"搞"、"唧";充当谓语与补语,不带助词或带助词"咯"、"唧"。带助词"唧",形容词生动形式通常带褒义;不带助词或带"咯"往往表中性或贬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宜宾方言中的“得”字有六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或方位;助动词,表示能够、对客观情况的猜测、允许;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和将来实现;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13.
"被"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虚词,当它引进施事时,是介词;当它不引进施事时,有时是助词,有时是介词。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不同层次的两个类型。它们在语音形式、数量多少、功用、出现位置和停顿时间大小方面都有区别。语气助词和语气词分立可以使助词的下位分类更合理、更科学;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揭示概括"所、连、被、给"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可以更合理、更科学地理顺助词和语气词的关系,更好地解决虚词下位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主语的位移现象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有出现,但二者是有区别的,汉语主语具有"前移"和"后移"两种情况,而日语主语位移只有"后移"一种情况;从位移定义要素上看,汉日语发生位移的主语都可以原样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意义不变,并且句子的表达重心在前移成分上;从形式上看,汉日语移动后的主语与陈述部分之间一般有适当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口语上有一定的语音停顿,且语句重音在前移部分上,后移部分轻读;在形式标志上,日语中充当主语的词汇或词组一般都要后加"が""は""の""も"等表示主格的助词或副助词,汉语中的主语同谓语的关系主要由语序来决定,主语大都相对固定在句首。但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句末语气词都不会出现在后半部分,而是紧跟在前移部分之后。  相似文献   

15.
“唧”在双峰话程度特指问中充当语气词,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单用时可以拉近对话双方距离,连用时虚化为语气标记,起加强语气情绪的作用。双峰话“唧”具有词缀、结构助词、语气词、语气标记等多重功能。湘语“唧”语法化过程的起点均为词缀,但各方言的虚化程度及路径不同。引起“唧”词法层面的虚化与“崽”的喜爱、亲密等色彩义有关,句法层面的虚化与说话人的语气情绪或主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寻甸方言日常口语中,"么"常用作连词、语气和叹词。连词在于提出疑问,做出总结,表承接、选择、转折的意义。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申述和疑问的语气;句中语气词则用于句中停顿处表强调,目的在于提出话题,引起注意;叹词"么"常置于句前,表惊讶、感叹的意味。从语用上看,连词"么"可以充当话语标记,语气词"么"则具有标记话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老乞大》中的助词"来"用法归纳为三大类:概数助词、语气助词、事态助词。概数助词"来"既可表示大概数目又可表示大概时间;语气助词"来"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表达多种语气;事态助词"来"可表达过去事态,也可单纯地表示事态变化,有时兼表动作完成。  相似文献   

18.
寻甸方言日常口语中,"么"常用作连词、语气和叹词。连词在于提出疑问,做出总结,表承接、选择、转折的意义。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申述和疑问的语气;句中语气词则用于句中停顿处表强调,目的在于提出话题,引起注意;叹词"么"常置于句前,表惊讶、感叹的意味。从语用上看,连词"么"可以充当话语标记,语气词"么"则具有标记话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凡语句中,表示各种语气、不能独立成句(与叹词有了区分)的词是语气词。语气词在汉语中属于虚词的范畴,人们习惯上把它归入助词。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将语气词从助词中分出来,他说:“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末了,表示语气。”这是他根据现代汉语的实际用例得出的结论,但在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中所用的语气词则与此不同。例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了山东微山方言语气词"来"的主要用法,将"来"概括为"来 1""来2""来3"."来 1"表示时态,既表示持续的时态(相当于"呢1"),又表示最近已发生的事(相当于"来着");"来2"表示疑问,其中包括对持续状态的事的疑问(相当于"呢2")和对最近的过去发生过的事的疑问(相当于"来着",部分还可以用动词后缀"了"与语气词"了"的融合体表示);"来3"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